《匆匆》是詩人的感興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動詩人情緒的突然激發,并借助想象把它表現了出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詩人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淡淡的畫面,并把讀者帶入其中,接受其情緒的感染,同時又形象地暗示:這畫面里呈現出的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并由此展開了詩人追尋自己日子的行蹤。
“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看不見,摸不著,是被人“偷了”還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呢?這一連串疑問句中透出了詩人悵然若失的情緒。“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詩人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極度的夸張,和被喻成大海的時間之流的浩瀚相比,突出了“我”的日子的“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的特點。
時間是怎樣的“匆匆”呢?“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太陽被人格化了,他悄悄地從詩人的身邊走過。接著,詩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時間的飛逝。吃飯、洗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詩人卻敏銳地看到了時間的流過。當他企圖挽留時間時,時間又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悄悄地“溜走”,急速地“閃過”了。詩人用活潑的文字,描寫出時間的不斷變化和自己心靈的顫動。
在時間的匆匆流逝中,詩人徘徊、深思并執拗地追求著。詩人看到了,觸到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詩人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追尋自己生命的“游絲樣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