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李蕓
如果你覺得錯過了孩子的早期教育,那該怎么辦呢?其實,身為父母,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放棄希望。因為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只要父母教育得法,—切都還不晚——
“你可以成為
一個好學生!”
兒子鯤鵬是那種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從小就出奇地調皮,學習習慣不好,幾乎可以歸類為那種頑劣的兒童了。也許,這同當年我沒有盡到責任有關。兒子出生不久,我就將他交給保姆帶了。保姆很遷就他,對他有求必應。有一次,兒子同隔壁小女孩打架,小保姆居然不問青紅皂白就上去打了小女孩一下。我知道后,著急地問她:“怎么能這樣呢?”小保姆理直氣壯地說:“她比他大嘛!”
后來,我又去外地工作,—去就是幾年。兒子上學了,功課不好,考試總是六七十分,是班里的“綁腳沙袋”。我知道后,心里不是滋味。出差或休假回來,我看到兒子的功課做得亂七八糟,心里便有說不出的失落。但直到兒子快上四年級的時候,我才回到他的身邊。
兒子讀的那所學校不錯,老師都敬業負責。一次期末考試,老師抓緊機會為班上的同學復習,兒子這樣的差等生更是老師耳提面命的重點對象。結果,兒子考了兩個一百分。當驚訝的丈夫把兒子的兩張考卷給我看的時候,我的心情很復雜。因為兒子就在旁邊,我高興地對兒子說:“你很不簡單呀!復習一下,就能考滿分。”兒子當時的目光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是真正驚訝的目光。看得出來,他內心已經不自信了!
兒子的這種目光令我心痛。我頓了頓,緩緩地說:“其實,你是可以成為—個好學生的。”兒子聽了,半信半疑。為了讓兒子產生自信,我索性矯枉過正,又說:“將來你成為好學生的時候,原來同你好的同學來問你功課,你一定要態度好,你要幫助別人。”這話說遠了,卻給了兒子積極意義的暗示,同時也預防他在未來的學業競爭中滋生自卑的心理。
果然,兒子學習上有些進步之后,從未嫌棄過功課差的同學。他仍然同他們是朋友。
“你能與好學生
一起上課,真不錯!”
有一次,兒子在造句的時候感嘆:“我是多么喜歡玩呀!”這是他的心里話。有一次我問他:“你心里是不是希望從早晨一直玩到晚上?”他居然認真地點點頭。我意識到孩子必須從內心深處認同學習,很快機會來了。三年級的時候,他被班主任推薦去上區里的奧數班。
在—個下雨的星期天,我去奧數班接兒子。當我站在教室門口一看,里面的學生大多數是一些臂上掛著兩條杠或是三條杠的中隊長、大隊長。我與接孩子的家長閑聊,才知道這個休息日學校里還有奧語班與奧英班,許多好學生三門課都上。我突然激動起來,這是—個激發兒子榮譽心的好機會。我鼓勵他:“也許你有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力呢。否則,你們老師不會推薦你。其實,如果你再同這么多好學生在—起學習語文、外語,那會更有意思。”兒子的黑眼珠慢慢轉著,他顯然在思考我的這句話,但是很快低下了頭說:“他們都是學校推薦的。我語文不好,上不了的。”
我沒有放棄,就去找了兒子學校的校長。校長說名額滿了,我誠懇地再三請求,他終于松了口,問:“孩子呢?讓我看看。”我在學校里轉了好大一圈,才在操場的乒乓臺邊上找到兒子,他因為一塊乒乓球拍借給別人弄丟了,正哭得傷心呢!我把他強拉到校長面前,老校長看了看哭得滿面淚水的兒子,卻微笑著同意了。我充滿感激地望著老校長,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老校長都沒有嫌棄玩性那么重的兒子,我就更應該對他有耐心了。
“你要做個
名符其實的升旗手!”
上了初中的兒子逆反心理很嚴重,身上又多了不少令人頭疼的壞習慣。他突然整天聽起音樂來,甚至上課的時候也偷偷聽,近乎瘋狂。老師勸他,他卻陽奉陰違。我意識到,這種時候勸他只會起反作用。于是,我精心挑選了一些外語歌曲讓他聽,盡量同他所學的英語掛上鉤。
兒子很崇拜周杰倫,我甚至在周日鼓勵他看周杰倫演唱會的DVD,并對他說:“你應該注意周杰倫的表現力,想想為什么他那么受歡迎。”
后來,性格有點靦腆的兒子居然敢代表班級獨唱了。很快,他就成為了班級里的文藝骨干,上臺表演成了家常便飯。
這件事又給了我—個啟發:對孩子的某些不良習慣,有時候因勢利導,說不定能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兒子喜歡運動,他打籃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跑步、跳遠,樣樣都很起勁。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運動太多,兒子到晚上做功課的時候就沒有精力了。我就采取關心他運動生涯的態度,關心他每次參加的比賽。在體育比賽中,兒子表現出很強的集體榮譽感,班級贏了他興高采烈,輸了他垂頭喪氣,雖不成熟,卻是一種責任心的表現。
我一面竊喜,一面提醒他,在體育上的熱情和吃苦精神,應該勻一點在學習上。
后來,兒子被選為學校的國旗隊成員,并且被指定為升旗手。他興奮極了,回家后不厭其煩地反復練動作。我說你挺帥的,動作很到位。他很受鼓舞,還自豪地說:“當五星紅旗從我手中撒開和冉冉升起時,我體會到了什么叫神圣。”我對兒子說:“升旗手應該是讓功課好的同學擔當的。你現在在學校很受人矚目,如果功課不好,同學們會覺得你名不符實的。”兒子沉默了—會,說:“是的。我們學校規定,國旗班的同學必須功課好、品德好。”我鼓勵他:“那你快努力呀。”兒子的逆反心理此時已經漸漸消失,他希望一直能當升旗手,學習也比原來更努力了。
雖然現在兒子的成績在班上僅僅是中上游,但是他現在開朗大方、樂于助人,兒時那種自由散漫的壞習慣已經克服了許多。我想,對于—個被忽視了早期教育的孩子,如果能理解和鼓勵他,從他的角度對其因勢利導,也許“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編輯/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