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到種子經營店購買稻種時,經營者許某向我推薦了一個品種,當時我擔心有假,許某看出我的心思后,信誓旦旦地說絕對是正宗產品,并承諾如有假,愿意賠償貨款的4倍,這消除了我的疑慮。買回該品種后正好趕上縣里下鄉搞科技服務,我就請專家鑒別,專家說可能有問題,建議我到種子鑒定站進行鑒定。經省種子鑒定站鑒定,該稻種確系假冒產品。為此,我要求許某兌現承諾,但他卻說我們之間自行約定的賠償標準超過了法律規定的雙倍賠償標準,是無效的,他只能按雙倍賠償標準賠付。請問,消費者與經營者自行約定的賠償標準有效嗎?
讀者 耿楓
耿楓讀者: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雙倍賠償”。那么,如果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自行約定了高于“雙倍賠償”的標準,這種自行約定是否有效呢?對此,我國《關于處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若干規定》第1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與消費者的約定或者向消費者作出的承諾履行義務。經營者與消費者有約定或者經營者向消費者作出承諾的,約定或者承諾的內容有利于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并嚴于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按照約定或者承諾履行;約定或者承諾的內容不利于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并且不符合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由此可見,當消費者與經營者自行約定的賠償標準高于“雙倍賠償”時,按約定履行;如果低于“雙倍賠償”時,約定無效,應按“雙倍賠償”的標準履行。
所以,經營者許某應當履行其所作出的承諾,按照你所付貨款的4倍給予你賠償。
律師 潘家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