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思維創新。把科技創新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切實營造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
步入競爭日趨激烈的戰略發展期,躋身強手林立的蘇南區域板塊,揚中經濟放手一搏、后來居上的支撐點何在?惟有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實現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進一步整合優化現有產業資源,迅速開展電力電器、硅材料、船舶制造等三大產業的高端研發和配套服務,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方能推動揚中經濟在如期實現全省率先小康的良好基礎上,更好更快地實現“三年大推進”的宏偉目標。
堅持思維創新,把科技創新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切實營造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
只有領導層面把技術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第一位置,科技反哺能力才能不斷增強,這種良性循環在揚中近年的發展歷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詮釋。我市連續四屆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2004年成為鎮江市唯一的“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科技進步主要指標走在全省前列,2006年科技進步對工業、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49%、59%,全市高技術產品銷售和利稅額占全市工業產品總量的40%和80%。
百尺竿頭,當更進一步。作為揚中特色支柱產業,電力電器行業企業通過承擔各級各類重大科技計劃,成功實現了從加工低端到研發高端的質變;硅材料產業和船舶制造產業作為揚中的二大新興產業,更需要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根主線,高起點謀劃,高層次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實現揚中三大主導產業的更好更快發展,則迫切呼喚一種全方位、立體化的領導關注,上至政府機關部門,下至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都應把科技工作常置案頭,勤抓不懈,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高起點建構人才平臺,從根本上突破揚中自然資源匱乏的瓶頸制約,引導和促進廣大中小企業逐步降低傳統的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轉而組織實施一系列科技攻關計劃,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引領優勢產業壯大規模和新興產業的快速成長。
堅持產品創新。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本市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的主攻方向。真正做到以“一等產品”創造一流效益。切實提升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
以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促進揚中經濟質的飛躍,載體的選擇至關重要。只有強化產品的“高、新、特”化趨勢,加速新技術和新材料在產品生產中的應用,才能使企業產品功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要,進一步改善現有市場條件;才能帶來新的用戶,形成新的市場,使企業獲取更多的市場選擇機會;才能開拓新的應用領域,使企業在產品價格和市場規模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主動權。
抓好微觀載體,即項目培育工作。經濟發展,項目先行,持續不斷的項目出新既是一個企業保持旺盛活力的關鍵所在,更是一個地區實現長效發展的戰略對策。目前,揚中共有省級高新技術產品237個,國家級重點新產品72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這批高新技術產品群和企業群正日益凸顯出對揚中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但是,與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先進地區的發展態勢相比,與揚中實現“三年大推進、五年新崛起”的更高要求相比,揚中項目培育工作仍然大有可為。在“三年大推進”的戰略實現期,要以成套電器、電氣元器件、電力變壓設備、硅材料和電子測量儀器等五大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技術依托,引導更多的企業承擔國家863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計劃、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計劃、省科技攻關計劃、省高技術研究計劃等重大科技項目,在做強做精電力電器產業方面,引導骨干企業進行現有電器產品的上下游延伸和系列配套開發,形成錯位發展的競爭格局;在加速發展硅材料方面,通過項目帶動,形成甲基單體和苯基單體15萬噸/年、多晶硅片4500萬片/年的產能,原料供應完全取代進口;在船舶制造業方面,推進科技配套服務業的發展。
抓好宏觀載體,即基地建設工作。目前,我市擁有“國家火炬計劃電力電器產業基地”1家,在提升揚中主導產業知名度、整合產業資源、提高項目立項成功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根據產業基地建設與發展規劃,高效高質地做好企業家培訓、創業投資主體引進、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建立等系列配套工作,把基地建設成以智能化電力電器為主導、電力工程設計與安裝為兩翼的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實施場所和示范基地。同時加快建設揚中市電器星火技術密集區和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實現全面大推進。
堅持體制創新。把對外科技合作作為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真正做到在第一時間獲取第一手信息。切實吸引更多最新科技成果來揚轉化
對于揚中眾多正處于成長階段、尚未脫胎換骨的中小企業而言,自身研發能力有限,要從容應對國內外同行的有力競爭,當務之急在于迅速開展科技協作,借助外智外力,形成氣候,迅速崛起。科技部門當主動擔綱“紅娘”角色,積極引導和促進企業參加各類高新技術洽談會、重大科技成果展示會、校企科技對接懇談會等高層活動,認識權威專家,獲取有效信息,積極嘗試科研機構異地化運作等模式,利用大城市雄厚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為企業研發新品服務。
“近水樓臺先得月”,要充分利用駐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進一步引導企業深入和擴大國內科技合作意識,與國內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持密切聯系,爭取在第一時間獲取更多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和創新技術,形成企業拳頭產品,打造核心競爭力;“天涯何處無知已”,要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努力促成本地企業走出國門,與國際同行業、同領域企業展開多邊合作,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總結提高自身研發能力的同時,帶動企業產品借船出海,一舉進入國際市場銷售。在對俄科技合作方面,以宏達新材料、三星化工、康爾臭氧等企業為主體,通過人員互動和項目對接,把我市打造成“對俄科技合作示范市”。
實踐證明,深度把握本地企業的技術需求,細致分析外地企業、機構的合作意向,科技部門完全可以促成更多的企業開展科技協作,幫助企業在洶涌而至的全球經濟浪潮中穩占一席之地。
堅持管理創新。把科技中介服務作為產業發展的有力保障。真正做到以一流服務營造一流環境。切實加快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進程
三年大推進,關鍵在落實。作為政府行政管理部門,主要應是致力于創造一個有利于揚中高新技術發展的良好環境,即大力構建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創業資本市場體系,激活揚中富余的民間資本投資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構建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建立技術咨詢市場體系,加快制定有關期權、創業投資、信貸擔保等法規條例,加強形勢研究,及時出臺新政策,力爭形成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政策支撐體系;鼓勵創新探索,寬容探索失敗,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加快自身研發水平的提升,提倡廠辦科研機構異地化運作,切實提高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實施專利戰略,建立專利事務代理機構,增強全社會尤其是企業界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意識;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督促企業高度重視世界范圍內技術壁壘的變化與發展趨勢,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為企業進軍國際市場贏得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