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下頜骨多發性骨折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措施。 方法:收集我科2000~2006年間住院治療的下頜骨多發性骨折患者共67例,對其一般臨床資料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總結。結果:下頜骨多發性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為第一損傷原因;傷口I期愈合、骨折對位良好、面型及功能恢復正常者64例,占95%。結論:下頜骨多發性骨折以頦正中合并髁狀突、下頜角部發生較多,三維CT成像及堅固內固定技術在多發性骨折的診斷與治療中起了較大的作用,選擇合適的美學切口切開復位堅固內固定治療效果可靠,優點明顯。
[關鍵詞]下頜骨骨折;堅固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R78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9-1242-02
Clinical analysis of 67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andible fractures
JIA Bao-jun,HUANG Zheng-nan,LEI Ming,DENG Ling-ling,CHEN Fa-ming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the 401st Hospital of CPLA,Qingdao 266071, Shando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mandible fractures.MethodsRecords of 67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andible fractures between 2000 and 2006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ResultsIn 67 cases, the male is more than female. Traffic accident is the main risk factor of multiple mandible fractures. 64 cases had satisfied results in function and appearance(95%).ConclusionThe commonly seen position is chin,condylar and mandibular angle. 3D-CT imaging and miniplate rigid fix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treatment using miniplate rigid fixation by aesthetic incision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Key words: mandible fractures;rigid fixation
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的不斷增加及建筑業的日益發達,頜面部骨折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受傷程度也越來越重。下頜骨位置突出,其骨折發生率居頜面骨骨折首位,占55%~72%[1],損傷后對頜面形態及口腔功能影響大。本文對我科近年來住院治療的67例下頜骨多發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總結,主要總結其臨床特點、診斷及治療方法。三維CT成像及堅固內固定技術在多發性骨折的診斷與治療中起了較大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1.1.1 本組年齡最小18歲,最大53歲,平均年齡27歲,青壯年占80%。男性63例占94%,女性4例占6%。骨折原因:交通事故傷36例占53%,工傷18例占26%,摔跌傷10例占14%,其他3例占7%。臨床表現:主要為下面部及口腔前庭、牙齦創口及相應部位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出血及瘀斑、咬合關系錯亂、下頜運動障礙等。
1.1.2 骨折部位分布:嚴重的頦正中部粉碎性骨折伴單側髁狀突高位骨折3例占4.5%,皆因高處墜落所致;頦部伴雙側髁狀突骨折10例占15%,伴單側髁狀突骨折30例占45%,伴單側下頜角骨折17例占25%,伴升支部骨折7例占10.5%。
1.1.3 合并傷: 67例下頜骨多發性骨折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有60例,其中以合并上頜骨、顴骨骨折最多;其次為顱腦損傷;再次為四肢骨折、肋骨骨折等。
1.2 治療方法
1.2.1 首先對患者的傷情做全面的臨床及X線檢查,全口曲面斷層片可反映下頜骨的全貌,對傷情判斷、骨折部位及數量的確定一目了然,但患者因傷情重往往不能拍此片,此時三維CT成像對于判斷骨折部位、數量、方向、移位情況更加準確、立體,可為正確及時的治療提供依據。
1.2.2 手術切口:從美學角度考慮,頦部骨折除開放型骨折外,一般采用口內唇頰溝粘膜切口,正中區及體部用兩塊小型鈦板固定,兩板之間至少相距0.5cm,注意避開下齒槽神經及牙根;下頜角處采用翼下頜皺襞外側縱形粘膜切口或頜下切口,一般用一塊長鈦板固定;髁狀突骨折:高位用耳前切口,低位用頜后切口,注意保護面神經,骨折復位后用合適形狀的小型鈦板固定。
1.2.3 因本組患者為下頜骨多發性骨折,一般損傷較嚴重,我們對頦部及下頜角骨折全部采用了開放復位堅固內固定術,而對并發的部分髁突高位骨折或骨折移位不明顯的髁突及升支部骨折一般采取了頜間牽引保守治療。其中3例頦正中部粉碎性骨折伴單側髁狀突高位骨折患者頦部全部采用了重建鈦板及小鈦板輔助固定,髁突部骨折采取了保守治療。另有5例患者進行了頦部骨折及雙側髁狀突骨折同時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2結果
傷口I期愈合、骨折對位良好、面型及功能恢復正常者64例,占95%;傷口延期愈合者3例,其中2例傷口局限性感染,經對癥及抗感染治療1周痊愈;咬合功能恢復不理想者5例,給予頜間牽引配合治療后好轉;暫時性面癱5例,均在半年內恢復正常,有2例雙側髁狀突骨折保守治療患者(伴頦部骨折)術后半年張口度未達3.5cm,余張口度基本恢復正常,未發生鈦釘松動情況。
3討論
頜面部位于人體的暴露部位,創傷是該部位的常見病。椐統計,下頜骨骨折的好發部位依次為頦部、體部頦孔區、下頜角區、髁狀突等部位,這與下頜骨的解剖和力學特點相符,受傷原因主要為交通事故、工傷事故等[2]。好發多發性骨折是頜面創傷的一個特點,且傷情常較嚴重,常有合并傷。
3.1 下頜骨多發性骨折的診斷:首先仔細檢查臨床體征,常規拍攝全口曲面斷層片或下頜骨正側位片,了解骨折的部位、數量及移位情況;對于髁狀突損傷,CT掃描及三維CT重建對于判斷骨折部位、數量、方向、移位情況更準確、立體,可為正確及時的治療提供可靠依據[3]。
3.2 下頜骨多發性骨折的治療原則
3.2.1對于成人頦部、體部、角部、升支部雙線或粉碎性骨折,在患者全身情況允許時要及早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如前所述,一般為經鼻氣管插管全麻下,經原傷口或口內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對于嚴重的頦部粉碎性骨折,牙齒缺失較多又無法利用時,應采用重建鈦板塑形后固定,盡量恢復殘余牙的咬合關系,術后可適當配合頜間牽引。在內固定時,要依骨折區正常解剖外形對鈦板塑形,以便與各骨面被動貼合,否則在固定過程中會導致骨塊移動,影響復位固定效果。對口腔內傷口,要完全關閉創腔,以免口腔與創腔相通招致感染。
3.2.2 髁狀突骨折的治療:髁狀突骨折歷來有保守和手術治療兩種觀點,一般多主張保守治療,因為髁狀突是下頜骨生長發育中心,具有很強的再生與改建功能,加之關節囊、關節韌帶有自行復位髁突的能力,經保守治療骨折段逐漸復位與升支端愈合。因此,對無移位及輕度移位者,保守治療后完全可以達到骨性愈合,恢復良好關節功能,獲得滿意效果[4]。但主張手術者認為保守治療不能充分恢復關系和下頜對稱運動,后期易導致關節紊亂病或關節強直癥等并發癥。手術治療不但可以恢復正確的解剖關系,而且術后能較早地進行下頜功能運動。
我們認為,髁狀突骨折一般應保守治療,尤其對兒童及成人高位骨折垂直高度改變不大者不主張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是否手術,取決于骨折線的水平、骨折塊移位程度和升支垂直高度改變。當骨折發生在髁狀突頸和頸下,骨折塊脫位或內彎移位角度大、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過4mm時,出現后牙早接觸、前牙錯頜、張口受限等癥狀時,此時大多要手術治療。高位骨折可用耳前切口,低位用頜后切口,有時兩側可選用不同切口,術中注意保護面神經及頜內動脈。
3.2.3 骨折線上牙齒的處理:下頜骨多發性骨折往往伴有嚴重的牙齒損傷, 如牙周情況良好,即使骨折線上牙齒1或2度松動或冠折,均應保留,以利咬合關系恢復及骨折解剖復位固定,也為以后義齒修復打下了基礎[5]。如必須拔牙,局部間隙和拔牙窩存在,易引起感染,影響解剖復位固定,應用碘仿紗條填塞封閉創口。
[參考文獻]
[1]邱蔚六. 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79.
[2]楊 晨, 何黎升, 趙晉龍.下頜骨骨折1741例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3):287-289.
[3]徐 兵. 口腔醫學專題講座[M].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367.
[4]李祖兵,廖 鋒,趙吉宏, 等.髁狀突骨折分類與治療方法選擇[J].中華創傷雜志,2005,(12):888-891.
[5]王 如, 董 巖, 張福胤. 保留下頜骨骨折線上牙齒的相關臨床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04, 20(1):80-81
[收稿日期]2007-03-19 [修回日期]2007-06-09
編輯/張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