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海洋深處,有一種長相十分古怪的魚。它的兩只眼睛長在頭的同一側,所以叫做比目魚。其中兩眼都長在左側的叫鲆,兩眼都長在右側的叫鰈。
比目魚身體扁平,平臥海底,向上的一面突出,體色較深,兩眼長在這一邊;向下的一面較平坦,體色較淺,口、胸鰭和膠鰭等都不對稱。背鰭向前長到頭頂,臀鰭也向前伸長與背鰭平行。
剛出生的小比目魚與父母不一樣,眼睛對稱地長在頭的兩側。大約在出生后20天,身體長到半寸長時,它們開始臥在海底生活,身體也開始了不平衡的發育,下側的眼逐漸向上移動,最后與上面的眼并列起來。
比目魚喜歡單獨潛伏于海底的泥沙中,時常夜間出來覓食。運動時它們靠側躺的身體和尾部的上下擺動,以及長長的背鰭和臀鰭的波動緩緩前進。
比目魚的體色能隨環境顏色的不同而變化,這種本領使它與環境混為一體。它們平躺在海底不動時,就像一堆泥沙或石礫,既躲避了敵害,又便于“守株待兔”。比目魚身體內分泌出的一種乳白色的毒液,能殺死周圍的小動物作為食物,即使兇猛的鯊魚遇上了也要退避三舍。
比目魚是重要的經濟魚類,我國沿海都有分布。它的肉味道鮮美,肝可制成魚肝油。有些種類還可入藥,具有消炎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