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唱片界總是把業績下滑歸結為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但他們卻從未想過,可能是自己的產品出了問題,消費者想要的是與付出的金錢等價的高品質音樂。
上周,我用吸塵器打掃房間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我對面的墻上堆滿了唱片、磁帶和CD,它們代表著我35年的音樂消費史。
說實話,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Napster風靡的時候,我也下載了一些數字音樂文件。這里我要向美國唱片工業協會聲明:它們早已全部被我刪掉了,我鄭重發誓。我絕大多數的音樂收藏都是花錢買的,哪怕我只剩一分錢。我敢說大多數的音樂愛好者也和我一樣。
最近,音樂界的高層管理者們共聚一堂,輪流攻擊蘋果的CEO史蒂夫#8226;喬布斯,表示對這個行業的問題束手無策。我讀到這條報道時感到既可笑又失望。
我不想爭論哪代人創作的音樂更好。就我個人而言,盡管我搜集了很多hip-hop,可實際上我更喜歡爵士和古典音樂。但有沒有可能說,音樂銷量的下降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當代音樂的質量,而非數字盜版?顯然,我們有足夠大的胃口消化這些蹩腳的音樂,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真心喜歡它們。
我還是十分尊重那些要維持生計的高水平樂隊的,但大多數音樂工作室經常走“捷徑”,制作一些呆板、庸俗、質量低劣的音樂。在戰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情況都是如此。然后就出現了互聯網,音樂購買者開始施行“報復”。
對音樂制作人來說,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并不奇怪。他們一直都將那些二十歲出頭的青少年定為排行榜前40名歌曲的目標聽眾。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青少年們正是最熱衷于盜版音樂的群體。
為什么他們不能在老歌和獨立音樂上有所作為,來達到增加收入的目的,而一定要以起訴來威脅自己(潛在)的顧客呢?樂迷們當然愿意花錢購買好的音樂了。這樣做很困難嗎?只要有點創新精神,唱片公司就可以找到更好的推銷歌手的方法,這些歌手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喜好。并不是人人都熱衷盜版,消費者們想要的僅僅是和價錢相稱的高質量的音樂。
此外,音樂界中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仍在關注著其他領域。比如,他們一直寄希望于數字版權管理,好像這就是他們的救生艇。但不幸的是,這艘小艇已經駛遠了。對喬布斯要取消數字版權管理進行無休止的爭論毫無意義。同樣地,反復嘮叨自己的困難,向我們這些消費者抱怨更加無濟于事。
唱片產業咨詢公司TAG Strategic的常務董事Ted Cohen曾說過:“要從消費者那里獲得收入,得讓他們再次習慣為音樂付錢。”
真的嗎?我們又不是一直都沒付錢。這么多才識卓著的MBA指指點點,竟然就沒能發現唱片業停滯不前的真正原因,當然也找不出更有創意的解決辦法。我可以理解Cohen和他唱片界的同事們對未來的憂慮,但用這樣的方式從樂迷那里多賺幾塊錢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唱片界一直沒能從Napter式的打擊中清醒過來,在過去6年中,唱片界的業績已經下滑了23%。當今時代,人們似乎很喜歡歸罪于用戶間可以互動的高科技。但回顧歷史也許會有所幫助。當施樂復印機出現以后,人們并沒有停止購買書籍和地圖。盡管消費者可以得到免費但劣質的復制品,但他們還是會為有價值的東西付錢。
所以,有更好的理由來解釋是哪里出了問題——是產品,傻瓜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