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計算機世界》封面報道是關于電子垃圾的選題。原來就在咱們身邊,后八家村,離北京中關村大街僅3公里,就是一座臭氣沖天的電子垃圾山。垃圾大山天天見長,治理辦法卻步步艱難。
查一下發現,中國電子廢物年產量約為111萬噸,歐盟國家年產量大約為600萬噸,5年增長率超過20%。有報道說,全世界電子垃圾的80%被運到亞洲,其中90%丟棄在中國。近年來,我國每年要容納全世界70%以上的電子垃圾。查一下還發現,2006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達到6517.2億美元,占當年國家出口總額的37.6%,是龐大“中國制造”中最大的一塊。
一出一進。中國制造的、利潤很低的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生命周期結束后,又以垃圾的形態回到老家,污染了中國的環境。“未富先老”是句超時尚的話,借來改一下也能成立:“未富先污染”。
要論起來,有問題的不止是電子垃圾。
有專家說,每年全球的新電腦銷量約為2.5億臺,以每臺電腦的平均功率在150瓦計算,全部都打開使用,新增功耗375億瓦。有數據稱,全球各種電子信息產品的能源消耗量已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10%左右。這一比例還將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南北極的冰雪都快化光了,企鵝、北極熊都快熱死了。科學家將其歸罪于溫室氣體排放,而10%的溫室氣體源于電子信息產品。
另外網癮也是大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狀況與“十一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在我國的青少年網民中,有13.2%的人上網成癮,也就是說網絡成癮的青少年有250萬人,另有13%的人存在網癮傾向。北京市90%的青少年犯罪案與“網癮”有關。陶宏開教授說:“中國千萬個青少年的墮落、千萬個家長的不幸都是從不健康的網絡游戲開始的……”網癮危害不亞于毒品。
不得不承認,對于環境污染、全球變暖、不良青少年等等危害社會的災禍,IT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自已的“貢獻”,“功”不可沒。這些貢獻與生俱來,屬于“原罪”。只不過以前信息技術不夠普及,后果沒有現在嚴重而已。
縱觀工業革命史,是一部人類文明進步的幸福史,也是污染環境、毀壞生態、滅絕物種的災難史。自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人類廣泛享受工業革命成就以來, 1930年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環境災難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以后大規模環境災難的間隔不斷縮短,越來越頻繁。一代人痛快,幾代人痛苦,后人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消除先輩造成的后患。
確實,現在這一代人創造了輝煌的信息文明。自1981年發明PC以來,不到30年時間,IT技術的負面已經展現,與工業革命的情況何其相似。難道我們也要把禍患留給子孫嗎?
想起這事,狂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