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四姐妹”托起腦癱患兒康復的希望
文/白玉江
青縣“陽光兒童潛能開發中心”,是河北省殘聯系統首家擔負腦癱兒康復訓練的福利性機構。如今它在“愛心四姐妹”的支撐下越辦越紅火。像所有年輕女人一樣,她們愛美,更愛殘缺之美;她們愛家,更愛“腦癱兒之家”,這個滿是怪聲怪調怪姿勢怪模樣兒的家,這個為腦癱兒鋪就康復之路,奔向希望的家;她們愛孩子,更愛腦癱兒,形影不離,割舍不下,為此常疏忽了自己的孩子。
出色的康復師 不合格的媽媽
32歲的張鵬玉是該中心主任。2004年她應聘來到河北省科學育兒基地、香港建華基金會和青縣殘聯辦的腦癱兒康復班。當時,由于經費較少,只有6名患兒接受“一對二”的康復訓練。翌年4月,她隨縣殘聯副理事長沈玉艷下鄉調研。那一幅幅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患兒有的膝反張,剪刀步,尖足,五六歲了還吃喝靠喂,流口水,雙目斜視,不會坐,常年蜷縮在炕上,心臟、肺腎等器官功能衰竭,十來歲就過早死去,活下來的成了畸形;有的遭村民嫌棄,不敢出門,心理封閉,性情怪異,一對對年輕父母愁白了頭……患兒們可憐,家長們犯難!一股愛的力量催使她要讓更多的患兒盡快康復。2006年初,縣殘聯招聘人才,租房辦起 “陽光兒童潛能開發中心”,低費服務,每月一期,接收十多名患兒。
“腦癱兒康復需要采用綜合性手段,也就是長期的肢體訓練,輔以認知教育、智力開發和人格培養。因為患兒正處在發育期,所以越早越好。”張鵬玉一邊和康復師們為腦癱患兒做肢體訓練,一邊不厭其煩地培訓家長。
這幾年,她除了外出進修,大部分時間都在實踐,埋頭鉆研腦癱成因、分類施訓、康復途徑和訓練技巧,整理印發《致家長的一封信》、《腦癱疑癥60問答》等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彩頁、資料,因此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家。孩子進幼兒園,上小學,她都是早上第一個送,接都是靠家人;孩子的成績逐年下滑,老師的評語一次比一次嚴厲;節假日上班常把孩子鎖在家里,等她進門,孩子睡在地上還迷迷糊糊地哭著叫媽媽。因為把母愛給予了患兒,她的家人正經歷著一個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今天說起來,她仍心潮翻涌,愧疚,痛苦,但無悔無怨。
稱職的“媽媽” 不時尚的女孩
21歲的腦癱兒康復師邢春燕,幼師畢業后在一所名牌幼兒園干得很好,可她卻鬼使神差般地“跳槽”來到患兒身邊,修輔具、刷坐便、疏通下水道等苦累臟活兒樣樣搶先。6歲的患兒段洪瑞,媽媽車禍中喪生,爺爺帶他到天津、北京診治了5年,還在邢臺做了矯正手術,依舊走路搖擺,雙手晃動、顫抖,流口水、語言不清,耍起脾氣來誰也管不住。邢春燕憐愛這個命運凄苦的患兒,決心給他家的溫暖,她隔三差五地不是提來好吃的喂他,就是買來玩具逗他,經常哄著他睡在自己懷里,給他剔眼屎,擦口水,按摩腿腳。平時,口水流在身上,她抹一抹;鼻涕 “吻”在臉上,她不嗔怪。花朵兒般的女孩能做到這份上,叫家長們打心眼里贊佩,小洪瑞也從怯生到親昵,變得非常乖巧,耍脾氣時最聽“燕子媽媽”的話。學著配合,他每天借助滾筒、龍球等輔具,讓“燕子媽媽”帶著做仰臥起坐、交替半跪,練腹肌、背肌,矯正膝反張,增強四肢協調能力、穩定度及口腔按摩等。累了,就看看圖片,聽聽音樂,練練坐姿、站姿。看著小洪瑞的控制能力明顯長進,這個稚氣未脫的女孩樂開了花。
心儀的事業 無規律的工作與生活
該中心共有4名女康復師,之前工資待遇都比這兒高。年齡最大的邵紅英是大姐,曾從事影樓平面設計工作,月薪1200元。她有帶弱視兒子四處求醫的經歷,非常了解殘疾兒的處境和其家長的心態。所以中心一成立,她立即辭掉影樓工作,第一個來應聘做康復師。白銀是下崗女工,二次擇業的機會不少,可她唯獨選擇來中心上班。
在中心,患兒都管康復師叫阿姨,這些阿姨展現在這個時空里的不單單是較高的業務素質,更突出的是這無處不在的愛心。在這里她們不僅天天哄著哭鬧不休、舉止異常的患兒做康復訓練,還要經常勸說那些發脾氣、打孩子的家長。3歲的王云呈痙攣型剪刀步,來中心訓了兩個月,剛能爬了,卻被姥姥強行帶回了家。后來,她們電話跟蹤得知患兒間斷了家庭訓練,邵紅英、邢春燕立即騎車往返40多公里找到她家做工作。
同時4姐妹每天還要一遍遍給室內消毒,交流患兒表現及注意事項,根據患兒變化調整訓練內容;整理日志、周情;分批逐個給回去的患兒通電話,指導家庭訓練,鼓勵家長堅持做下去;看光盤,學習專業知識。逢周三晚上還按時打開qq聊天室,一同跟國內外的專家請教問題,交流體會,常常談到深夜,被臺灣物理治療師葉倉甫先生稱為“不知疲倦的敬業者”。 2006年11月,葉倉甫先生還饒有興趣地來此考察,夸她們“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如今青縣“陽光兒童潛能開發中心”已聲名遠播,已有100多名家長帶著患兒慕名前來受訓。同時“愛心四姐妹”的義舉還引來一批批熱情的國際助殘志愿者紛紛來到這里,腦癱兒和家長們破天荒地接受了“老外”的服務。2007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患兒們坐著輪椅游覽滄州公園,一張張歡快的笑臉還上了央視新聞聯播。
張鵬玉說:“立足中心,著眼家庭,是我們的宗旨。因為是公益性的,又剛起步,社會上一些人不理解,抱有各種偏見,有些家長又急于求成。所以,只有我們做得好,患兒康復見效,才能逐步改變人們的看法。”我們相信:有愛就會有奇跡。責編/張立平laomalp821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