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紀氏姐弟妹”
紀 梅
“東方是我的弟弟,但在文學的道路上,他卻是我的兄長!”一位年屆不惑的女子手持麥克風站在臺上,朗誦未始,已是淚流滿面。而站在主持臺一側的女主持人也在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水。
這是近日在河北省吳橋縣舉辦的紀東方詩集首發式暨詩歌朗誦會上動人的一幕。
紀東方是我的哥哥,臺上朗誦的女子是我的姐姐,那位女主持人就是小妹我。我們同胞姐弟妹只有三人,卻同樣酷愛書籍,對文學有著同樣執著的追尋。多年來,三個人相互鼓勵相互鞭策地走在文學創作這條小路上,于寂寞中感知春天,于清貧中品味快樂,一直活躍在滄州文學陣地上,并多次獲得各類獎項。1999年6月,《滄州晚報》舉辦迎國慶50周年文藝作品征文,在“大運河吳橋專版”的六篇文字作品中,有四篇出自我們姐弟妹之手,并分獲獎項。
張愛玲說,再沒心肝的女子提起她去年春天那件織錦緞袍,也是一往情深的。閑暇的時候,我會像翻檢隔年的夾袍一樣翻閱往事的殘片,而將這些殘片連綴成錦緞的,便是一篇篇成型的未成型的變成鉛字未變成鉛字的敝帚自珍的小文。這些,像少女時代的情書一樣給我無際的遐想、純真的期冀與羞赧的快樂,支撐著我的自信,彩繪著我的幸福。細小的或是博大的,遙遠的或是切近的,傷痛的或是歡樂的,恬淡的或是失落的,當一切隨風飄散,往事草尖上的露珠依然晶瑩,田野上空飄飛的風箏繽紛著曾經的夢想。原來,不知不覺間,將所見所聞所感行諸筆端,已然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于是,2003年,由三人合著的詩文集《真水無香》(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就這樣問世了,并獲得了滄州文學聯合會優秀作品獎。這應該說是吳橋文化史上第一本純文學作品集,《滄州日報》進行了專題報道,由此,“紀氏三姐弟妹”的美譽便不脛而走。2005年初夏,同樣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的我和哥哥雙雙被滄州文學院聘為簽約作家。同年,我們家被推薦為滄州市書香家庭,《滄州晚報》再次進行了采訪報道。
不久前,哥哥東方出版了他自己的詩集《一只壁虎的捕獵方式》,在滄州文學界再次引起反響。河北省知名作家李浩、蔡楠、高海濤等人出席了他的作品首發式暨詩歌朗誦會并現場發言。身兼縣作協副主席的我親自參與組織策劃并主持了朗誦會,姐姐也在臺上進行了聲情并茂地朗誦,姐姐喜極而泣,于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紀氏三姐弟妹”再次成為滄州文學界關注的一個現象。
不僅如此呢。我的外甥女,姐姐的女兒竟然也秉承了這種愛好,早在初中時代就表現出文學方面的天賦,多次在省內外中學生報刊上發表作品,現在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媒專業。我的寶貝兒子雖然還在上小學,也已經在省內及小學生報刊上嶄露頭角。2003年,在河北日報、河北省社會道德辦公室、河北省婦女聯合會等部門聯合舉辦的社會道德故事、歌謠征集活動中,我的兒子作品榮獲歌謠類一等獎,我和姐姐的作品同獲歌謠類優秀獎,作品均被收入該次征集活動文集《小公民之歌》。而在2003年滄州市抗擊非典文藝作品征集活動中,其時,我年僅8歲的兒子是最小的應征作者,與我和哥哥的作品同時被收入該次征集活動文集《生命之光——滄州抗擊非典文藝作品選》。
怎么樣?我的家,是不是書香四溢柔情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