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策展人的混亂其實有些人已經開始提出呼吁。我們在媒體上常??吹揭恍┡u家在寫批評的缺失。但是有一件事我們是無法否定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圈子化相當的嚴重,當代藝術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一些知名的人士手中。權力的炙手可熱在當下其實就是金錢的囤積,我們無法否認現實。\"
在前兩期的文章中,我談到藝術家和畫廊老板,以及策展人和畫廊老板的關系,這次我們來聊聊策展人以及和藝術家的關系。
其實一談到關系總有種說不清的感覺。當藝術市場的狀態不可名狀的時候,很多概念性的問題變得搖擺不停。不是概念泛濫,就是概念模糊。不得已我們需要把它簡單化。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獨立策展人在國內開始興起,有人說現在是策展人的時代。一個好的策展人需要具有獨立的敏感的藝術審美直覺。除了具備基本的美術史知識外,還需有批評的意識,較好的交際能力。
策展是對理論的實踐。網絡時代信息泛化,“術業有專攻”在當代已經只是個立身的手段。如果做策展的話,還需要有人脈,包括和機構負責人之間的關系,和藝術家之間的關系。
這時候的策展人和藝術家是一種共識的關系。好的策展人去發現他認為好的藝術家,然后策展人去尋找資金,策展人和藝術家一起討論如何展覽。記得殷雙喜老師跟我說,策展人和藝術家都是打前鋒的,策展人拉著藝術家跑,批評家作掩護。由于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本來就沒有幾個批評家,90年代市場大潮沖擊后批評家大多搖身一變成了策展人。所以策展人兼批評家成了前后掩護藝術家的好朋友。 但是在這個圈子化的藝術界,所謂獨立策展人已經變得模糊,幾乎已經喪失了“獨立”之個性。在市場經濟大潮下,物質的誘惑是存在的,我們也無須非要每個人都潔身如玉。 如同著名的批評家趙力所提倡的藝術要和市場結合一樣,策展在當下也是要和市場結合的,但是結合到什么程度,這才是當下考驗一個策展人定力的要點。從整個藝術界來說,策展人的定力明顯薄弱,我想這應該是驟然升溫的藝術市場導致的必然現象。總聽到朋友說,“其實某某策展人也不容易”,這句話縱容了多少學術的腐敗。
在更多的私人畫廊,策展人作為經紀人出現的頻率比較多。大多時候策展人靠展銷提成吃飯。往往這樣的策展人更多一些。我們不能說他掛羊頭賣狗肉,這種現象正是在中國所特有的藝術生態下的產物。這個時候策展人是為了拿到提成才去策展的。往往這樣的策展人其學術背景不夠扎實,只是為了短期的收入,所以這樣的展覽影響力是很微弱的。但是我個人并不討厭這樣的策展人。從某種意義上,這樣的策展人顯得更“職業化”。他們只要有職業道德就是了。策展在這個時候也變得純粹,雖說是利益上的純粹。這樣的策展人往往商業頭腦發達,這就難免使學術發展變得畸形。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這樣的策展人合作的藝術家,往往也是很看重自身的價格發展的。這時候策展人同時是藝術家的經紀人,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收藏家資源。除了作展覽,他們也可以通過收藏家來賺取自己的經濟所得。
第三種是,策展人作為附屬存在的。就是說某個畫廊要做個展覽,這時候策展人需要來掛個名。對這樣的策展人,我們也不能純粹的去做過激的否定。誰都想立牌坊,但是如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作婊子的嫌疑的話,或許有他的難處。中國當代藝術表面上看來高潮不斷,策展人的行業也已經發展十年多了,行業人數的增加,或者老一輩的策展人的生理衰退,也使得他們的定力變得不再那么強大。一些必然的應酬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可以認為是值得同情的。
其實還有一種就是,策展人和藝術家混為一體,比如邱志杰,本身是藝術家又是策展人,這時候我們或許可以看到藝術家智慧的外溢,他需要控制自己藝術的同時也在想去做鑿出另外一片天作為自己藝術的外延。
特殊的情況有時候有著很特殊的意義。比如說著名的批評家王南溟在前些日子就做了一個展覽作為他的藝術。媒體上介紹說,他又要作藝術家了。
其實,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身份只是個概念而已,當波伊斯說“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當西方后現代藝術開始繁榮的時候,更準確地說當藝術不再局限在繪畫和雕塑這種需要手工技巧的門類之時,很多藝術形式開始出現,才有了現在錯綜負責的身份混亂。
中國策展人的混亂其實有些人已經開始提出呼吁。我們在媒體上常??吹揭恍┡u家在寫批評的缺失。但是有一件事我們是無法否定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圈子化相當的嚴重,當代藝術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一些知名的人士手中。權力的炙手可熱在當下其實就是金錢的囤積,我們無法否認現實。
“賊喊捉賊”是藝術批評界出現的一件好玩的事情。獨立批評的缺失是導致中國學術腐敗的前提,像王南溟、李小山這樣的批評家已經不是很多。更多的批評家一般都是從學術交流開始,然后以人身攻擊結束。這樣的事情并不鮮見。
不過,中國的當代藝術才剛剛開始,或許現在還不到獨立批評的時候?!按±鲜缶褪呛秘垺钡姆绞桨l展了中國的經濟,或許中國的當代藝術也正在延續這樣的一種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