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藝術家的市場紅火是其作品的學術價值的體現。他們的代表性作品經歷歷史和市場的雙重考驗,其地位已經堅若磐石。如今,面對他們的新探索和新動向,市場是喜新厭舊,還是堅貞不渝?
雖然最新的作品剛剛問世,有些還沒有進入市場,有些則直接進入個人收藏和作為終端收藏的美術館中,市場情況未為可知,但是,從學術、收藏、市場等不同視角對藝術家的諸種表現及其作品進行學理性的探討還是頗為重要的。因此我們走訪了一些藝術市場業內的資深人士,以及美術館、畫廊的主管,請他們各抒己見。
張子康(今日美術館館長):
隨著時間的推衍,中國當代最為優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紛紛開始嘗試新的創作題材與藝術表現形式。總體而言,這種“變化”無疑是好事。無論從思想性的自我突破角度,還是從技術層面,都映現出他們的創新理念和探索精神。放之于社會的角度予以觀照,每個時期的社會環境中都存在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量級藝術家,正是他們,不斷地改變著、提升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與藝術水準。或許在他們的藝術生涯中,他們的不斷自我創新在呈現之初每每引起人們的諸般爭議,但是,藉由社會文化的發展,包括批評家等專業人士的學術梳理,這些大師級藝術家的“革新”對藝術創造及社會審美觀念的轉換將逐漸地彰顯其積極意義。或許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作為民營公益性的美術館,從公益收藏的角度來看,因為其早期代表作品在美術史角度的特殊意義,仍將是收藏的重點。但其自我創新性的作品,也應當被關注,進入收藏體系。
王璜生(廣東美術館館長):
太新的作品還沒有完全看到,所以難以定論。大家紛紛改變創作方向,趨勢是很好的,雖然還有一個自己固定的符號,但是能夠看出他們勇于開拓的膽量。至于新作品的價值,要從學術方面慢慢地衡量。市場的反應不會那么快,幾個當紅藝術家的技法和語言都很成熟,即使發生變化,他們的創造力也保證了作品的走向和質量,我對新作品的市場是樂觀的。重要的是,成名藝術家帶頭進行大的變化,能夠鼓勵新的藝術家也嘗試新的探索,畢竟這幾年市場好了之后,造成了新藝術家太早的樣式化,當紅藝術家的帶動,能夠有助于打破這種不良傾向。
甘學軍(華辰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
作為收藏家當然希望收藏藝術家經過學術和市場檢驗的經典作品。新的作品離市場還是有一定距離的,這也是市場自身規律的體現。但是從收藏的根本意義上講,還是應該收藏有創新性的東西。如果我是收藏家,會收藏一些他們新的東西。
帶有實驗性的藝術作品市場也在實踐中。如果一些沒有成熟的市場和學術定位的作品出現在市場上,肯定不能按照他們以前的紀錄進行定價,還需要市場的檢驗。對于一線藝術家不同之處,在于他們是一些經典的藝術品的創造者,如果他們能夠認真探索而不是為改變而改變,他們新作品的市場預期明顯好于普通藝術家。視覺藝術是需要創新的,長時間圖示化,觀眾也會審美疲勞。藝術家轉型一方面體現出對藝術的負責,一方面也體現出對市場的負責。市場也需要藝術家具有創造力的作品。
李元(上海道明拍賣油畫部):
道明一貫征集到的周春芽的作品不少,也拍得相當不錯。我們的拍品中周春芽的是油畫和雕塑,劉野是油畫。其余四個人的也有一些,不過都是版畫。我們能征集到的多是他們的代表性作品。新作進入市場的本來就不多,進入二級市場的更少。我們也會選擇他們的代表性作品。至于藏家,要分為不同的情況了。真正的收藏家,會選擇各個時期的作品,早期的作品他們也會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會有,最新的他們也會去找來收藏。而對于投資性的收藏家,他們可能更偏重代表性的作品。藝術家不可能一輩子只畫一樣東西吧,而且他們已然是藝術市場上的明星,無論新作和舊作,在市場上的表現應該都不錯。
尤永(匡時拍賣油雕部經理):
現在這些新的作品還不可能出現在二級市場,所以價格不好判斷。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所謂老樹開新花,成功對于藝術家來說是雙刃劍,如何突破自己的成功形象總是每一個明星藝術家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好在,現在他們都勇敢地予以實踐了,并且由于他們已經是很成熟的藝術家,不管推出什么樣的作品,最后都會有相應的FANS。
至于拍賣征集,自然是還要找老的作品。這不是說老作品就比新作品好,而是拍賣的性質決定的。拍賣就是要拍出更高的價格,而藝術家典型性的作品市場已經有了保證,而且由于老作品不能再生,資源稀少決定了藏家對這類作品更有需求。
李峰(藝術市場投資專家):
我以前在拍賣公司工作的時候,還是希望征集到他們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具有不可復制性。不過,新作也有受眾,這是他發展歷程的一個方面。
藏家還是比較喜歡他們早期成熟的作品。一方面是因為總體數量有限,分配到各美術館、藏家手中的作品更少,顯得很稀缺。此外,也是這些作品使他們獲得了學術和市場的認可。希望他們在學術上有所突破吧!不過,新作品獲得市場的認可需要一個過程。現在轉型比較成功有曾梵志,其他人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伍勁(藝術市場投資專家):
他們的作品有些變化,不過我感覺他們還沒本質的變化。不管是拍賣行還是藏家,他們都會偏好以前的代表性作品,物以稀為貴嘛!
這些作品已經進入市場,但是還沒有進入拍賣市場。因為藏家現在認為這些作品不會達到他們的心理價位,所以就先收藏起來,以免稀釋市場上的代表性作品。他們的新作肯定會獲得市場認可,因為他們已經是明星級人物了。成功與否還需看價位的上漲還是下跌。
譚國斌(湖南譚國斌美術館館長):
藝術家不可能永遠不變地畫同樣的作品,市場也需要新鮮的血液注入。作為成名的藝術家,他們的藝術創作會比一般藝術家更加受關注,他們新的作品也更容易被接受。有些藝術家轉型是很成功的,他們新的作品不會比老作品的市場差。但是,新作品面向市場肯定還需要學術和市場的積累,需要人們的熟悉過程。
作為收藏家一方面希望能收藏到他們經典的作品,一方面也希望看到他們更加有創新性的作品出來。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周春芽的作品我們都有收藏,方力鈞新的作品我們也有收,其它的我不太了解。
孫佩韶(上海泓盛拍賣油雕部主管):
現在新的作品我見到一些,不過還沒有進入二級市場。我會留意每個藝術家新的動向,但是在拍賣上不主張征集太新的東西。新作品要通過畫廊的推介,才可以進入拍賣市場,要按照規矩。而且藝術家的創作都是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會有杰作。拍賣行比較在意有代表性的作品,這是拍賣自身的情況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