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6日,“錦州杯”全國象棋團休賽的大幕徐徐落下,男子組四川隊、火車頭隊重返甲組,湖北隊屈辱居第三。女子組河北金環鋼構隊夸冠,四川隊、黑龍江隊分列二三名。
兒家歡喜幾家愁,團體賽后加以盤點,細細品味這次賽事別有一番味道。
實力
實力是硬道理,這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名言,本次沖甲成功的四川隊一至四臺清一色是象棋大師,火車頭隊也是三加一的組合,而且一至四臺各有特點,有能沖的,有擅守的,這樣的隊仉是最能打硬仗的。
反觀湖北隊,一臺李雪松守強攻弱,九戰兒和,三臺程進趟關鍵場次總足輸掉關鍵棋,如此隊伍,柳特大縱有天大的本事,又能如何?要想提高隊伍的實力,我想內挖潛力以外,更要外引人才,只有這樣,全國象棋團體賽的成色才會更重一些,中國象棋的發展也更快一些。
退出
與沖甲相比較,“退出”這個詞相對來說有些落寞,但更容易讓人警醒。就在開賽的前一天,山東嘉周隊正式退出比賽。與今年初象甲勁旅重慶隊退出相比,山東隊的退出并不是什么大新聞,但退出背后所展現的問題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中國象棋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中國象棋隊在世界一枝獨秀,但同內的生存條件卻日漸艱難。與經濟的市場化相比,象棋的市場化儀儀處在嬰孩階段,象棋的生存不得不去依靠少數大企業的輸血來維持,失去贊助的中國象棋就如同斷奶的嬰兒,只有死路一條。誠然山東隊的退出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呼喚象棋職業化的同時,更要注重象棋自身造血功能的建沒,只有這樣,象棋職業化才能不斷成長發展。
差距
“業余不是魚腩,年齡小是差距”,這次團體隊充分印證了這句網絡名言。比賽首輪就爆出兩個不大不小的冷門,安徽鐘濤先手戰勝身經百戰的上海浦東象棋大師葛維蒲,年僅14歲的吉林少年棋手王廓后手逼和象棋大師邱東,第三輪范思遠戰勝宋國強……隨著網絡比賽的增加,隨著參加機會的增多,隨著棋類書刊專業化的發展,差距不是橫亙在業余與專業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普及
中國象棋的普及從本次比賽中可以看出來,幾代人的努力是很有成效的,二十支參賽隊伍中,除去已經取得象甲資格的隊伍,全國各地都有很多省份參加,而且從比賽的人員來看,既有年過50的傅光明大師,還有年齡不足10歲的小隊員,這些都說明中國象棋的普及卓有成效。
言有盡,情無終,2007年全悶象棋團體賽大幕雖然落下,但中圍象棋發展的腳步并沒有停下。
編輯 老張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