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對局數差距
從排名中可看出,韓國棋手的對局數遠遠超過了中日棋手,韓國棋手勝局數排名第20名的棋手,其對局數都已達到58盤,而中國對局數排名第一的周睿羊五段大半年才下62盤。特別是韓國一流棋手李世石九段、樸永訓九段、李昌鎬九段的對局數都已超過60盤,睦鎮碩甚至達到100盤,李世石也達到80盤;而古力九段、常昊九段等一流中國棋手的對局數遠遠不及,常昊至今的對局數僅33局,21勝12負。中韓一流棋手的對局數相差如此之多,這對雙方狀態的影響能沒影響嗎?
職業高手是需要不斷的對局來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的。記得2000年富士通杯決賽前夕,常昊有一個月沒有正式對局,狀態受到了影響,結果在與曹薰鉉九段的對決中落敗。而韓國一流棋手是不大可能遇到這種情況的,道理很簡單,像李世石一年對局數超過100盤,平均每個月接近10盤,一周平均要下兩盤正式對局,哪有時間閑下來?
其實中國職業圍棋比賽并不少,只是分布不大合理。目前中國職業圍棋賽事有圍甲聯賽、倡棋杯、名人戰、天元戰、NEC杯、阿含·桐山杯、招商銀行杯、衢州·爛柯杯、理光杯、圍乙賽、全國個人賽、段位賽、新人王戰、建橋杯(女子)、百靈杯(女子)、圍丙等賽事,但這些賽事都有幾個共同特點,一是對局人數受到限制,名人戰、天元戰等頭銜戰一般都是規定等級分前48人或64人參賽,而且不設正式預選賽和循環圈賽。日韓比賽大多設有正式選拔賽和循環圈賽,尤其是韓國,預選賽、本賽、循環圈賽、挑戰賽一般都很規范齊全,給棋手們創造了大量的對局機會。其次,中國還保留著全國個人賽、段位賽這些賽程漫長、沒有對局費的賽會制比賽,這些比賽動輒半個多月,其它賽事都為之讓路,而高手們都不大愿意參加這些賽事,對局數因此受到影響。
韓國職業圍棋比賽共有名人戰、GS加德士杯、王中王戰、圍棋聯賽、王位戰、天元戰、棋圣戰、KBS圍棋王戰、十段戰、物價情報杯、麥馨杯、新銳十杰戰、新人王戰、女流國手戰、女流名人戰、女流棋圣戰等頭銜戰,此外還有三星杯、LG杯、農心杯預選賽。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比賽不僅允許所有棋手參賽,而且預選賽、本賽、循環圈賽、挑戰賽齊全,如此一來,只要一位棋手狀態不錯,對局數即很容易突破60局、70局大關。
以李世石為例,其賽程可謂是“魔鬼賽程”。從9月4日打三星杯本賽至10月16日名人戰決賽第2局,李世石在一個多月時間內足跡遍及首爾、大田、鳳凰、深圳、安順,共下了19盤棋!平均兩天半一盤,相當于常昊半年的對局數。而且李世石勝率奇高,勝率高達80%以上!

相比之下,常昊的對局數簡直太少了1 10個半月時間,共下33盤棋。常昊目前對李世石8連敗,我們在分析技術及對戰心理等原因外,是否還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棋手對局數明顯偏少,已經到了影響他們競技狀態的地步。
以最近在韓國發飆的韓尚勛初段為例,這位初段以在本屆三星杯賽中連勝馬曉春九段和李昌鎬九段打進八強而一戰成名。2007年3月才正式參加比賽的韓尚勛在所有韓國棋手的勝局排名榜中,以37勝14負排名第18位,這是個了不得的排名。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韓尚勛這位初段共下了51盤正式比賽對局,勝率高達73%,不能不令人為之驚詫。聯想到國內低段棋手,不是對局數遠遠不及,就是參加的比賽分量嚴重不足,比如段位賽、圍丙賽、個人賽等等,沒有對局費和獎金的比賽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賽事嗎,能讓職業棋手全身心地投入嗎?如果在這種比賽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中國棋手有機會與韓尚勛們在國際比賽中交手,孰勝孰負還有懸念嗎?
中國比賽必須改制
在9月14日開始的全國個人賽中,剛剛成為等級分第一人的孔杰七段出現在比賽現場,除了他外,還有陳耀燁九段、邱峻八段、彭荃七段、李哲六段、樸文堯五段、周睿羊五段等等級分靠前的棋手。雖說參賽的高手不少,但相比之下留在北京的高手卻更多。
高于們之所以對個人賽多有畏忌,主要原因在于個人賽的賽程長,多達9輪,11天內下完,對身體是一大考驗。其次,個人賽選手水平參差不齊,高手們一不小心即會損失等級分。此外,個人賽沒有對局費和獎金,接待條件一般也讓高手們多有微詞。

個人賽是國家體育總局計劃內的比賽,不能取消,但不是不可改變。鑒于日前找贊助和接待兩難的現實情況,不是不可以考慮將個人賽改制。比如改為公開賽制,棋手自由參賽,食宿自理,發放對局費和優勝獎金,具體數額可以根據贊助金額和實際參賽人數而定,如此一來,棋手們參賽的積極性將會高出許多,主辦方及承辦方亦能從接待等瑣事中解脫出來,專務比賽及報道宣傳,從而提高比賽品質。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年全國圍棋團體賽難以為繼,改為圍甲聯賽后即點石成金,煥然一新,在高手們越來越抗拒全國個人賽的現實情況下,改制也許不失為一種適時的選擇。
和個人賽處境相似的還有段位賽,也是計劃內比賽,國家體育總局有撥款,但除了九段不用參加段位賽之外,越來越多的非九段棋手也婉拒參加比賽。
棋手的段位僅僅通過一項比賽獲取是不大恰當的,如果一位棋手一時狀態不佳,那么他很可能就在升段道路上浪費一年時間。相反,如果以棋手的全年綜合成績來衡量他(她)是否夠格升段的話,顯然要合理得多。這也是目前日韓棋院采取的升段辦法。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不能簡單與日韓相提并論,但不可能取消不等于不應該改革。目前,段位賽存在著兩大弊端,如果不加以改正的話,對這項比賽本身也是有著極大的傷害。
其一,段位賽沒有對局費和獎金,棋手們辛苦比賽半個月,沒有1分錢報酬,還要自己負擔食宿費用,為什么?為了一個段位。但職業棋手是要靠獎金牛存的,沒有獎金的職業比賽與職業競技本質相違背。
職業棋手要抬升社會地位,必須從各方面來維護其形象,但高報酬卻是最重要的一環。連續半個月的段位賽沒有分文獎金,這對于職業圍棋形象來說,肯定是有所損害的,畢竟這不是普通的訓練賽。
其次,段位賽計算等級分也對部分棋手不大公平。九段和部分八段、七段棋手不參加段位賽,他們無法從段位賽中獲得等級分。
段位賽作為一項正式比賽,應該納入等級分系列,但因為眾多一線棋手不參加,那么其等級分計算辦法應有所變通,類似的比賽還有西南王、新人王賽等等。有人指出,應對職業圍棋賽進行分級,并且相應地設定不同“等級分系數”。世界大賽和國內大賽不同,世界大賽決賽和首輪亦不同,國內大賽和普通比賽不同等等,這樣才不失公正。
不僅如此,國內僅有的大頭銜戰中,倡棋杯、名人戰、天元戰都沒有循環圈,一流棋手少有機會在頭銜戰中進行硬碰硬的切磋。好在圍甲聯賽實行了主將制,否則國內一流棋手如何保持高水平的競技狀態還真是一大隱憂。
中國棋手還經常要面臨一種特殊比賽,那就是邀請賽,俗稱“發錢大會”,每年總有幾項這樣的比賽舉行,而且點名一流棋手參加。這樣的比賽對高手們保持狀態沒有多大裨益;相反,旅途來回奔波,勞頓之苦還對棋手的狀態有害無益。
合理地調整全國圍棋個人賽、段位賽等比賽,增加棋手的對局數,從眼前來說,可以讓一流高手保持競技狀態,讓年輕棋手有生活保障;從長遠來說,可以增強我國棋手對抗韓國棋手的實戰能力,只有不斷地贏棋和奪冠,圍棋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