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奢華的物質生活才是幸福的。正因為這個觀念,人們總是陷于煩惱和痛苦當中。因為無休止的物質積聚,無法滿足的物質欲望,都讓人們每天生活在一個個內心的無底洞當中。
但是,蘇格拉底就截然不同了。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貧窮的生活。無論是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子,一日三餐也不講究。
他擁有的雖然不多,但是一切總能夠滿足他的要求。他只是在自己十分需求的時候才索取,那樣就能夠以最少的物質滿足自身的需要。他需要的只是生存的必需品。因為他想要人們明白,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擁有最多,而是需求最少。
在蘇格拉底看來,放棄物質的虛榮,把自己的生活目標定位在正確的位置,把欲望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把自己對物質的需求降低到最少,你才能夠更容易得到幸福和快樂。
一次,蘇格拉底邀請了一些朋友來家里吃飯,他的夫人因為飯菜簡陋而感到羞愧。看到夫人的表情,蘇格拉底說:“不用擔心,如果他們是具有智慧的,那么他們都應該明白而且也會樂意;如果他們是沒有智慧的,我們又何苦自尋煩惱呢?”他認為,肚子飽的時候,就是吃山珍海味也不會覺得鮮美,而當一個人饑餓的時候,任何食物都是可口香甜的美味。
蘇格拉底總是這樣,不十分饑餓的時候不吃飯,不十分口渴的時候不喝。所以,任何一種食物他都吃得津津有味,任何一種飲料都符合他的胃口。他住在最簡陋的房子里,穿最普通的衣服,但是在他看來這已經足夠,在最少的需求中得到最大的滿足,這使他時刻生活在幸福之中。
很簡單,蘇格拉底的幸福觀就是,只有需求最少,才更容易得到幸福。得不到幸福的人,往往是因為對幸福缺乏感知,不知道幸福的真諦。他們總是給幸福定一個高度,沒有達到這個高度的時候,就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每個人都生活在欲望和不滿的掙扎當中,在永遠的不滿和遺憾當中抑郁終生。
蘇格拉底的哲學告訴我們,幸福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要依靠自己去感知的。滿足于現實中的生活,就會感覺幸福。如果每天都被欲望所驅使,欲壑難填,永遠也不會感覺到幸福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有一個例子非常貼切。擁有99個金幣的人因為自己的金幣不滿100而煩惱,而身無分文的人卻因為得到1個金幣而歡欣鼓舞。
這就是幸福的全部奧妙了。
選自《溫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