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幾年的產業整合,女裝行業——尤其是杭派女裝,并沒有如預期般出現一個清晰的產業脈絡。品牌割據,各自占山為王的情況愈見突出,競爭也更加白熱化。新老品牌之間的產品同質化問題也仍然沒有解決,各家產品之間的區別僅僅是領子里的標簽。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擺脫低層次的定價競爭,將杭派女裝的競爭導向品牌化和差異化,仍然是許多老總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師們總是處在風口浪尖上。一間50平方米不到的設計工作室,往往能決定一家占地幾千平方米的服裝企業的品牌風格與走向。和這些設計師聊天,都能很深切地體會到他們的焦慮與努力。我問過一個設計師朋友:市場的需求導向在設計過程中是否真的重要?他一臉驚異地望著我說:當然重要啊!然后開始舉例自己是如何走遍全國采風,如何奔走于各大時尚都會的發布會,如何絞盡腦汁與設計團隊溝通、創意。在他說了這么多之后,我并沒有提出更深一層的疑問:通過這些途徑獲得的“需求導向”是否有效?是否真正符合市場規律?
那么,讓我們以杭州女裝品牌——“朝花夕拾”的真實案例,分析上述疑問。
2007年5月,朝花夕拾在公司總部召開了“印象武隆”秋裝訂貨會。中國元素的創意使用,為這一季的產品贏得了眾多掌聲,反響十分強烈。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獲得如此好評的產品,卻在實際訂貨環節遭遇滑鐵盧,訂貨量與預期相差甚遠。而接下來來自終端市場的反饋也與訂貨會上的狀況極為相似:消費者認可新一季的設計風格,卻用腳投票,實際銷量不升反降。這樣的情況的確讓人看不懂,“難道因為女人心總是善變的?”朝花夕拾有人這樣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
夏秋兩季對服裝產業來說,的確是一般意義上的“淡季”。可是,評論與實際銷量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卻是十分罕見的事情。朝花夕拾開始思索:藝術與設計的感悟,與市場的距離有多遠?一場風花雪月的發布會是否就能引導市場的走向?是從設計里找市場,還是從市場中找設計?
經過反復討論,朝花夕拾開始認識到,設計室中的自娛自樂并不能左右市場的選擇。市場是殘酷的,無論得到多么好的評價,對一個企業來說,績效才是最終的答卷。于是,在冬裝訂貨會之前,朝花夕拾的設計師們跟隨業務人員,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廣泛的市場調查,足跡遍布廣州、深圳、上海、北京,對目前的市場情況做了詳細、深入的調查分析,并且與各地網點的代理商進行溝通,仔細地聆聽了來自第一線的聲音。
而針對消費者的問卷調查也在大范圍地進行著。作為產品最直觀的“鑒定者”,消費者對朝花夕拾提出了最為嚴苛、也是最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這一次“采風”結束后,設計師們沒有馬上將自己關到工作室中,而是就調研結果與業務員們展開了長時間討論。在做了大量工作之后,市場的脈絡與走向前所未有地清晰起來。
最為直接的成果,就是在冬裝的訂貨會上,嶄新的設計風格不但贏得了掌聲,更贏得了代理商和加盟商的信任,訂貨量刷新了紀錄,成為2年來的最高點。這充分說明了,朝花夕拾將設計師與業務員的捆綁戰略是正確的,設計只有與市場緊密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雖然,冬裝距離真正投放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是成功似乎是可以預見的。也許從服裝脫離蔽體保溫的功能成為一種個性與狀態的展示之后,每個企業就開始苦苦探索服裝的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平衡問題。我不敢說朝花夕拾真正找到了平衡之道,或者兩全之法,但是有效的嘗試,總能給眾多仍舊在尋找的企業或設計師提供一個正面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