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向來追求“天人合一”,這在中國傳統服飾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漢服的深衣衣袖圜環代表“圓”,領直相交代表“方”,上衣四幅代表“四季”,下衣十二片代表“十二月”,背后接縫代表正直,絳帶下垂代表權衡等等,蘊涵了深刻的中華哲學思想。
一個民族漫長的歷史,有時可以濃縮在一件服裝上,比如提到牛仔褲,馬上就聯想起一百多年前關于新大陸的荒漠傳奇,隨著美國西部片的流行,這種帶有強烈地域風格的服飾也就在世界各地風靡起來。千百年后,如果美國人看到這條褲子,依然會憶起他們祖先的開拓和樂觀精神。
歷史越是悠久的國家,民族服飾也越是豐富多彩。比如在羅馬尼亞,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絢麗悅目的婦女裝束。這些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保留了2000多年前達契亞人(羅馬尼亞人的祖先)服裝的基本特點,但又因各地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風貌。在當地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默爾吉梅尼亞多的婦女裝束中,有一種名叫“瑟里什蒂”的上衣,意即五彩的絲衣,這種上衣系有黑色、紅色、藍色和黃色的絲線,各種色彩的絲線錯落有致地飄落在布料上,斑斕多彩,在衣服的領口、肩部、前襟、衣袖和外側則繡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花卉圖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而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儀仗隊中,儀仗隊士兵的那身頭戴熊皮帽,身穿燕尾服,腰扎白十字帶,腳穿高腰長筒靴的裝束,正是歐洲19世紀中葉華麗軍服的延續,使人回想起那個鼎盛的鐵血時代。另外,人們更加熟悉的是那教堂婚禮中常穿的歐式宮廷禮服,它緊束的腰封以及闊大的裙撐,隨著西方文化的興起而傳遍全球。至少在中國,幾乎每個城市女孩結婚時都會穿上它拍一組婚紗寫真。

我們把目光收回亞洲。印度的紗麗、阿拉伯的長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帶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紗麗的主體是一塊1.5米寬,6米長的布,具有明麗,跳躍,個性鮮明的色彩,展現了印度人奔放的性格;阿拉
伯的長袍多采用白色,是為了適應熱帶地區炎熱的氣候,避免皮膚受到陽光的直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他們的傳統服飾雖然承襲了我國的漢唐衣冠,風格卻很迥異,豈非也是因民族性格不同所致?
由于一個國家的風貌特征很容易體現在服飾上,因此在許多國際場合,民族服飾便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家應該還記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出場儀式上,哥倫比亞人戴的豹皮帽、卡塔爾人的曳地長袍、烏茲別克斯坦人的織錦緞、肯尼亞人的裹裙以及布隆迪旗手的豹皮裙、土著裝……使人一時有時光倒轉、空間交錯之感。
說到歷史,特別想到蘇格蘭的方格裙,它起源于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制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蘇格蘭高地的居民在喜慶聯歡時,總是穿上漂亮的方格裙,吹奏歡快的風笛,跳起“辛特魯勃哈斯”舞蹈。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并后,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愿望。1745年,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下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禁裙令”。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終于在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每每思及這段歷史,頭腦就閃現出電影《勇敢的心》中,華萊士高喊的“自由”的場景。
中國人曾是世界上最重視自己服飾文化的民族,史記中“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是關于衣裳制度起源的最早記載,而周公制禮后更為華夏衣冠賦予了神圣的意義。漢唐以后,漢服這個稱謂逐漸固定下來。而番邦異族因仰慕中原這個衣冠上國,一心來學,漸漸使周邊民族的服飾與漢族越來越像,最具代表意義的便是今天日本、韓國、越南、不丹等亞洲國家以及我國西南的少數民族。
漢服區別于其他民族傳統服飾的最大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禮服則褒衣博帶、飄然欲仙,前者為許多異族學去并保存至今,而后者卻為漢服所獨有,想來是畫虎畫皮難畫骨,外表上的相似容易追求,而神韻氣質卻由文化內核所決定。
華夏文明向來追求“天人合一”,這在中國傳統服飾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漢服的深衣衣袖圜環代表“圓”,領直相交代表“方”,上衣四幅代表“四季”,下衣十二片代表“十二月”,背后接縫代表正直,絳帶下垂代表權衡等等,蘊涵了深刻的中華哲學思想。
古代最高級的禮服,上衣玄色代表天,下衣醺色代表地,衣上繡日月星辰等十二章紋以應萬物。居家的常服則色彩樸素,文飾點綴恰到好處,這是華夏民族含蓄性格的體現……此外種種,不一而足。
服飾的衰微與文明的衰微往往同時進行。如同蘇格蘭人沒有方格裙,便無法歡笑起舞,漢族人失去了漢服,便失去了詩人行吟的風骨、失去了俠士舞劍的豪情、失去了儒者撫琴的溫潤、也失去了華夏曾擁有的高貴和自信。
不過,我們也可以重新穿起這身典雅的漢裝,像蘇格蘭人那樣,延續斷落的歷史。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而所有這些努力,雖是宇宙間一瞬,卻一定會在絢爛的服飾文化史中涂抹上濃重的一筆。
歷史,或許也只是冥冥中的注定,道法自然,衣冠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