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服,一個對中國傳統服裝的既方便又流行的稱謂。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先生說:“作為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出現,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表征,應該有中華民族自己的服飾。這種服飾文化既吸收古今中外服飾文化之優,又適合現代人需要的服飾,暫名之曰‘國服’。”
中國奧運禮服引發世人關注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臨近,中國奧運代表團成員將穿著什么樣的禮服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具有普遍性的呼聲是,中國奧運禮服應該具有中國的傳統服裝特色。中國奧委會重視這一呼聲,并承諾中國奧運禮服將盡量體現“中國元素”。
這一承諾激發了一些民間傳統服裝愛好者的積極性,他們自發組織起來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傳統服裝特色的奧運禮服,包括運動員禮服、禮儀小姐禮服和賓客禮服等,并得到了廣大網民的熱烈支持。
與此同時,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女演員身著暴露短旗袍表演節目的“黑色8分鐘”,再次被提起并成為眾矢之的。很多人以之為羞,認為該節目導演曲解甚至是侮辱了中國傳統服裝。
中國奧運禮服到底會如何體現“中國元素”尚不得而知,人們只能是拭目以待。事實上,有關奧運禮服的話題只是中國傳統服裝復興的諸多現象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中國傳統服裝從輝煌到沒落
說中國傳統服裝的復興,就意味中國傳統服裝前有輝煌燦爛的時期,
后有黯然失色的時期。

唐代孔穎達在注疏《左傳》時曾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古代中國一向被譽稱為“衣冠上國”。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先生說:“中華民族服飾文化有無比悠久的歷史,光彩奪目的創造,絢麗多姿的款式,在世界服飾文化中無與倫比,具有重要地位,并影響了東亞、東南亞地區。”
但是,中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
嚴重地割裂了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傳統民族服裝也被遺棄殆盡。曾幾何時,中國幾乎成為世界上最沒有自己傳統服裝特色的國度,“千人一面、萬人同裝”,傳統服裝,只出現在戲劇、影視、相聲等文藝作品中。
2007年春節,一些北京年輕人穿“漢服”游園時,竟然被游人誤認為是日本人或韓國人!“殊不知,日本的和服恰恰是起源于中國唐代的服裝,而韓國的韓服則和中國明代的服裝大有淵源,越南的奧黛也受中國傳統服裝的影響很大。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的一種悲哀和無奈!”北京學者杜吹劍憂心忡忡地說。
“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現象并不少。中國的中山裝在2006年成為馬來西亞三款可供選擇的官方服裝之一。中山服和印度的尼赫魯服一樣,都是那個激情燃燒時代的一種對自身民族傳統服裝的繼承和改進。
中外對照凸顯中國國服危機
歐美人有西裝、阿拉伯人有長衫、印度有紗麗、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越南有奧黛,有的服裝款式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世界因各個族群的不同服裝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絢爛多姿,而中國是世界上美麗的服裝苑中
比較單調的一支花朵。
任何國家的服裝,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既繼承又改進了本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果。以西裝為例,它最初來源于歐洲,先后糅合了歐洲傳統的漁民服、水手服、馬夫服、燕尾服、軍制服等,改制和創新而成,其間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無論如何,西裝都保留了歐洲人自身傳統的特色。
但是今天,西裝幾乎成了中國人不言自明的正裝,這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憂慮。“中國人穿上西裝,甚至穿得比西方人還西化,我想西方人也不會說你是西方人,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張立文先生說。
服裝認同關乎文化認同。張立文先生說。“假如我們認同西裝為中華民族正統的服裝,我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認同西方的服飾文化乃至整個西方文化。一旦如此,長此以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的氣質、品格、神韻就會喪失,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個性光彩、特殊魅力就會淡出淡化。”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贊同張先生的觀點。但是,服裝認同折射出民族認同,卻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說:“服裝是人的第二張皮膚,人類通過服裝系統來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認同和自信。越是在全球化的狀態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認同和身份辨異。”
中國正在崛起,中華民族正在復興,“百事不如人”(即不如西方,胡適語)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空前的民族自尊自信,為國人重穿中國傳統服裝搭建了堅實的心理平臺。
傳統服裝顯山露水開始復興
實際上,籠統地說傳統服裝在中國銷聲匿跡并不恰當。因為在臺、港、澳地區乃至海外華人中,傳統節日和重大場合下穿著傳統服裝,比如長袍馬褂、旗袍和改進的“唐裝”等,一直不曾間斷。2005年全球聯合祭孔時,臺北民眾穿著長袍馬褂的電視畫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大陸地區的一些禮儀小姐和婚宴上的新娘,已經開始穿著旗袍。應該說,這是大陸地區傳統服裝浮出水面的開始。隨后,海外華人開始在中央電視臺新春晚會上穿著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單上衣、岔袖口的“唐裝”。2000年APEC上海峰會,各國領導人穿著的也是這種“唐裝”,并促使其風行一時。
這種“唐裝”和旗袍、馬褂以及中山裝,一度被一些媒體稱為是國服。但是,它們的國服地位不久就遭到了質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杰英認為:代表中國文化符號的國服不應當局限于旗袍和中山裝,對于國服的理解也不應局限在清朝、民國這短短幾百年內。東華大學教授包銘新也指出:旗袍可以成為國服,但國服
本質上應該是一個體系,旗袍只是其中的一種。
進入21世紀以來,民間出現了“漢服”復興運動,為認識中國國服問題打開了新的空間。這種漢服接近明朝時期的漢族服裝,雍容華貴、含蓄典雅,衣袂飄飄、色彩素雅,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如今,“漢服”復興的勢頭越來越強勁,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杭州等大城市都出現了規模不一的“漢服”活動,2006年武漢舉行首屆漢服成人儀式就吸引了516名學生參加!
與此同時,“漢服”也逐漸在日本、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中國留學生和華人社群中流行開來。比如,加拿大華人成立了多倫多“漢服復興會”并舉辦了“華夏傳統成年禮”等,新加坡也出現了穿著漢服的現象等。此外,國際友人對旗袍和中華立領服裝也開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雖然“漢服”的國服地位同樣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但是“漢服”復興無疑把中國傳統服裝復興推入了一個新的高潮。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人不便于穿著“漢服”,但卻穿著起對襟褂、立領服、中山裝、旗袍、“唐裝”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服裝,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
中國傳統服裝復興還出現了兩個可喜的局面。一是民間和學者遙相呼應,比如張立文先生就是重穿國服的支持者之一,當代新儒家代表、陽明精舍山長蔣慶先生則喜歡穿對襟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康曉光甚至身著峨冠博帶的儒服到曲阜朝圣。此外,在近年來規格日益升高的祭黃帝、祭孔、祭大禹等大型公祭活動中,各式樣傳統服裝的比重越來越高,2006年陜西省長陳德銘身穿傳統綢緞服裝宣讀祭黃帝陵文,甚至是被外界解讀為官方重視和參與中國傳統服裝的先例。
二是不少服裝設計師和生產商意識到了中國傳統服裝復興背后的巨大利潤空間,開始把各種中式服裝納入研發和生產行列,從而實現了中式服裝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這有利于中國傳統服裝的推廣和普及。
中國國服復興引發空前爭論
國服,一個對中國傳統服裝的既方便又流行的稱謂。張立文先生說:“作為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出現,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表征,應該有中華民族自己的服飾。這種服飾文化既吸收古今中外服飾文化之優,又適合現代人需要的服飾,暫名之曰‘國服’。”
然而,從開始浮出水面到如今的如火如荼,人們對國服復興一直存有巨大的爭議。如果說,上個世紀末期有人提出中國法官袍和學位服過于西化的觀點受到不少支持的話,今天的國服復興運動則受到不少的質疑,尤其是集中在以下兩個層面上:
在國服復興的進路和選擇層面上:中國歷代王朝都講究“改正朔,易服色”,服裝樣式和民族特色在歷史傳承過程中迭經變化,比如有漢服,有唐裝,有明服,有清朝的長袍馬褂和旗袍,還有現代的中山裝等,并無“大一統”的國服可言。那么,到底該以何種款式為國服呢?
在國服復興的意義和功效層面:提倡國服是否會妨礙公民的服飾自
由?是否會排斥西方文化?是否會盲目復古?是否會助長中國的民族主義?特別是如火如荼的“漢服”復興運動,是否會激起大漢族主義?
顯然,上面的質疑是國服復興運動無法回避和必須解決的。然而,這些質疑與其說是一種批評,毋寧說是一種助益,因為它將促使國服復興運動朝著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發展。
無論如何,國服復興運動已經成為一個事實,成為一種趨勢。可以這樣說:中國,已經步入了國服復興的時代!有理由相信,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的國服將給人們帶來更多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