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茶水發炎”引發的風波,人們在事實層面已無話可說,在價值層面卻議論紛紜。
有評論指出,醫生過于依賴儀器。沒錯,這的確是“茶水”檢測出的一個風險,但這并不是患者實際承擔的風險啊,因為真實的患者不會拿茶水去看病。
記者喬裝患者,新聞學界稱為“化裝采訪”或“隱身報道”,而美國佛羅里達中心大學新聞學教授羅恩·史密斯則干脆稱其為“欺騙性采訪方式”?!度A盛頓郵報》的前任執行編輯布拉德利說:“當我們花去數千個工時揭露他人的欺騙行為時,我們自己不能騙人。如果報紙自身在獲取新聞時不夠誠實,又怎么能為誠實和榮譽作戰呢?”
1997年,美國廣播公司被一家食品連鎖店指控犯有欺詐罪而敗訴——因為攜隱藏照相機的記者是以求職者的身份上門的。2003年,英國廣播公司一名電視記者為調查警察內部的種族歧視問題而隱瞞身份,加入警察部隊。警方以“欺詐罪”將其起訴。因為該記者“從事了和他入隊前宣誓內容不相符的工作”。這樣的訴訟將來也可能在中國發生。
新聞學者陳力丹老師和他的學生孟祥晨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評價偷拍偷錄的消極效應:“會使社會各界對新聞工作者產生防范心理和抵觸情緒,采訪難度隨之加大。這將導致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度逐漸降低,妨礙媒體正常社會功能的實現。”“茶水報道”所引發的近百家三級甲等醫院的醫務人員自愿用茶水做尿常規化驗,“用茶水證明清白”,正反映了醫生群體的對立情緒。因為:這樣的“茶水”并不是媒體手握把柄,對特定對象的具體求證,而是使一個職業處于被懷疑和社會聲譽降低的不安之中。
無論醫療界有多少問題,新聞界應該站穩自己的腳跟。無論其他行業有多少不道德,新聞界應該力爭更道德。因為,我們從事的是一個對社會有廣泛而特殊影響的職業,因而從業者應當具有更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啊!
——新聞學教授 馬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