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痛苦”VS“自找的痛苦”
“情緒”是指我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體驗。你感受到這個客觀事物對你有利,你就高興;你感覺到這個事物對你有害,你就痛苦。我要強調的是任何情緒情感不管是高興也好,還是痛苦也罷,都是有意義的,都是必要的。雖然我們的目標是要多一些愉快,少一些痛苦,但是我們不可能只有愉快,沒有痛苦。
曾經有一位患者咨詢的時候,問我能不能幫他擺脫所有的痛苦,我說不能,如果真的想要讓人幫你解決所有的痛苦,別找我,去找江湖醫生。為什么?其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只有愉快,沒有痛苦,會是什么樣子?也許他就不是人了。
所以,雖然我們心理治療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但我們一定要從整體上了解到,我們的痛苦和快樂是一樣的必不可少。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尤其要和那些必要的痛苦和平共處。我們把人類的煩惱和痛苦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必要的痛苦”,比如人生的幾大悲哀: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等,無論誰遇到了都會痛;第二類是“自找的痛苦”,我們在生活中嘗到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節哀不順變
對于那些必要的痛苦,我們還必須要學會接納它、與它和平共處。人們遭到重大精神創傷時,如:空難、地震、水災等,我們去給那些人做危機干預,這時我們去做什么?并不是像別人想象的那樣去對他們說“你要節哀,要看開一點”,“死者已矣,生者要好好活”等,實際上這些是沒有用的,那個時候就必須讓他痛,讓他痛出來,如果不痛出來,就會憋出毛病。
有一個24歲的女孩子,因為父母離異,她從初中二年級開始患抑郁癥,從此她便開始走上跟抑郁癥過不去的道路。她到處求醫,用了很多治療抑郁癥的藥物,都是有一些效果,但又總是好不徹底。我看了她治療的經過,基本上所有的藥她都試過,甚至一些在試用階段的藥她也服用過,但都是無法治愈。于是我問她,你現在在于什么,她說“我這個樣子,什么也干不了”。想想看,一個24歲的女孩子,沒有學習,沒有工作,沒有戀愛,家庭也不和睦,但她卻要我幫她快樂起來。于是我問她,你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希望我把你變成一個快樂的女孩子,什么都沒有,整天還樂呵呵的?如果要是那樣的話,那病就更重了。我們的痛苦是有理由的,同樣我們愉快也要有理由的。沒有理由的愉快,那就是跟抑郁相反的一個病,叫“躁狂癥”,這個病更重。
從整體上來講,痛苦是不可能沒有的,如果有人祝你天天快樂、永遠快樂,千萬別當真,因為真是那樣的話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學會和必要的痛苦相處,真的有了這個胸懷,管理自己的情緒就不成問題了。
主動性智慧型痛苦
我們在治療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治療思想,就是讓患者學會跟必要的痛苦相處。人們在面臨不良情緒的時候,你越是害怕它出來、越關注它,就等于在不斷給它能量,它就會越厲害,如同小孩子調皮,大人越生氣,有的小孩子反而越來勁兒。在教育孩子時,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除了懲罰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忽略。同樣,對于一些不良的情緒要忽略它,整天提心吊膽擔心它的出現,它就會找各種理由出來。
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有著一大堆煩惱的人,我們的工作并不是首先考慮怎么幫他們解除煩惱,而是讓他們學會跟煩惱相處。雖然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怎樣控制情緒,但是我們最智慧的控制方法其實就是學會跟它相處。
快樂的秘訣是合理享受痛苦
任何情緒對我們來講都是必要的,我們不僅需要愉快,我們還需要痛苦,只有在經歷過一些必要的傷痛之后才能真正體會到愉快的含義。SARS之后,一些感染過SARS的護士康復以后,我們給她們進行了心理輔導。有的護士說,“原來我有錢總是往銀行里存,我對未來想得很遙遠,我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總是省吃儉用,現在得了SARS以后,我覺得要珍愛生命,珍惜生活,要學會享受”。只有經歷過失去健康的威脅,才能真正享受到擁有健康的快樂。也只有經歷過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苦,才能真正享受到重逢后的天倫之樂。所以,我們對待痛苦和煩惱應該有一個心態,接納它,甚至享受它。
總之,任何的情緒情感都是有必要的,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即使是一些糟糕的情緒,如憤怒的情緒可以使我們調動能量,克服我們達到目的的障礙。恐懼的情緒呢?它可以使我們回避危險,避免我們受到傷害。高興的情緒則可以促使我們重復讓我們得到快樂的行為。這些對我們都是有意義的。因此,不要排斥情緒的多樣性,要學會享受情緒的五顏六色,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們愉快與否,取決于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另外,我們還要懂得任何情緒情感都有發生、發展、高潮、下降和結束的過程。你不和它過不去了,讓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過去。
(摘自《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