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南部的努埃爾人和丁卡人有一個共同的特殊習俗。這兩個主要靠畜牧為生的非洲部落都會在小孩的門牙一長出來后就將之拔掉,一般是拔掉上面的兩顆和下面的四到六顆。用魚鉤拔牙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這樣做的結果是讓所有的部落成員都明顯地下巴松弛,而且說話有些困難。
這種做法大概開始于很久以前,當時破傷風在中非地區非常猖獗。破傷風會讓人“牙關緊鎖”,但是如果把門牙拔掉,即使感染上這種疾病的孩子咬緊牙關也可以向其嘴中灌入流食。雖然蘇丹南部已經好多年都沒有破傷風了,但努埃爾人和丁卡人仍然保留著拔掉孩子門牙的習俗。事實上,他們認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很好看。他們說有門牙的人看上去像豺狼。
美國有本心理學的新書,叫《犯錯了,但不是我犯的》。書中說,這種奇怪的風俗在心理學上叫“認知失調”。簡單說“認知失調”就是當兩種重要的信念、態度或者看法發生沖突的時候,人就會覺得極端不舒服。人不能長時間地忍受這種不舒服,所以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者態度,從而緩和自己的不適感。換句話說,就是“自我說服”。在努埃爾人和丁卡人的例子中。他們“自愿選擇”認為沒有門牙在審美上是漂亮的,以此證明他們給孩子的這種痛苦的正確性。
事實上,生活中幾乎沒有哪個領域是我們不能“把事情擺平”的。人類有種本能就是保護自己。這種“認知失調”理論最早由利昂·費斯汀格提出。
今年恰恰是這一理論誕生五十周年。這50年中,這一理論經過了多次理論上的驗證以及三千多次實驗測試。
雖然這一理論很有力,但費斯汀格從來沒有闡明為什么認知失調會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感。或者,為什么這種不適感會促使我們改變自己的看法或態度,為什么我們不能對這種不適感或心理沖突泰然處之。新一代的心理學家正在把這一理論推向新的高度,探討一些奇怪的看法或者做法背后的原因。一些科學家甚至已經開始首次從復雜的神經化學的角度來探索這種心理上的不適感和自圓其說行為之間的關系。
埃迪·哈蒙在得克薩斯農業與機械大學教心理學。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室試驗,對這種失調理論進行了修正。在他看來,沖突的不僅僅是抽象的“認知”。其實,失調基本上是行動上的,特別是在我們每天的決策、選擇上。每當生活迫使我們選擇一條路,而我們又不能完全肯定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時,我們就會有這種不愉快的感覺。換句話說,當我們作出重要決定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會本能地找出證據,證明我們做了一件聰明事。
(摘自《福州晚報》文/赫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