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來源于迪斯尼樂園的一個游覽項目,由此一反由故事生成游樂項目的歷史,直接把娛樂游戲變成了電影。而一反傳統主流電影模型的構思,也使得《加勒比海盜》成為2000 年以來最具創意、最賺錢的電影之一。其構思主要是使用“非主流明星”約翰尼· 德普塑造了玩世不恭,并且娘娘腔式的海盜,凡走路、打架、說話都扭扭捏捏,沒有任何英雄氣概可言,只是一個“打不死的衰人”。所以早有影評人指出這套系列和傳統的《神鬼傳奇》那種“正義之士收服木乃伊,替天下蒼生除害”的調子已經相去甚遠,是所謂的“反英雄電影”。
《加勒比海盜》在商業上的成功很可能引發新的“海盜電影”的熱潮。據說第一部海盜電影是1926 年的《黑海盜》,已經有了對海盜內心世界的細致描寫;1935年的《鐵血艦長》也叫好叫座;1939 年希區柯克拍攝了他在英國時期最后一部作品《牙買加旅店》,不知道是否受到當時海盜電影成功的影響,但這些海盜電影因為技術原因,海上的鏡頭其實非常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據說海盜電影重新紅極一時,名導羅伯特· 西奧德梅克使用伯特· 蘭卡斯特拍攝了《紅海盜》,后者不久成為著名的“黑色電影”明星。到了二十世紀80 年代,理查德· 唐納拍攝了少年版《奪寶奇兵》,描寫少年尋找海盜船上寶藏的故事;1991年斯皮爾伯格親自上場,拍攝了《鐵鉤船長》(Hook),同樣是兒童片,同樣沒有什么海上鏡頭。1995 年兩部真正意義上的“海上電影”——凱文· 科斯特納導演的《水世界》和吉娜· 戴維斯主演的《割喉島》,耗資都在1 億美元以上,場面巨大,票房慘敗,從此使得“海盜電影”淪為票房毒藥。因此《加勒比海盜》在最初仍然屬于風險性的投資。
關于這套系列電影的成功,很少有人提到導演戈爾· 維賓斯基,看他的履歷,實際是一位變化多端的好萊塢藝匠:拍過喜劇片《捕鼠器》、犯罪浪漫片《墨西哥人》、美國版《午夜兇鈴》。想來這些作品的創作使得《加勒比海盜》的各種元素得以較為成功地融為一爐:恐怖、浪漫、喜劇、冒險。而在這套充滿化妝與特技的影片中,和與彼得· 杰克遜的《金剛》那種用技術延續電影的傳統特性的“正經影片”完全相反,《加勒比海盜》只用技術一心制造出更多的笑料和奇觀,以取悅更多年輕人,而故事性已經在這套電影中居次要地位,只提供一個勉強的行動線索,并不負責轉承與高潮。第二集《聚魂棺》在劇情上已經頗為人詬病,似乎是由諸多片段拼貼而成,但這種粗俗、單調、怪異的娛樂性似乎正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的欣賞口味。到了第三集《世界的盡頭》,這種拼貼更被放大:人物不但有周潤發這樣新加入的角色;并且還找回杰夫瑞· 拉什從第一集中復活歸來,幾乎所有的新老角色塞在一起,每條線索都不能展開,只提供一個勉強的聯系。當然,《加勒比海盜》系列的編劇讓人充滿了“奇思妙想”的噱頭,在第二集中杰克· 斯派羅船長一伙被土著野人囚禁的一段,與敘事幾乎沒有干系,但是有“水果串燒”、“撐竿跳躍”、“人肉球籠”、“抬籠賽跑”,花樣繁多;在第三集里這些“小型娛樂項目”沒有出現,但有更多更大的場面,比如海戰。比較另類的是,這次出現了些許“實驗性”的場面,主要是約翰尼· 德普的自我分裂,這位邋遢船長變化為多個,往來言語,不得不佩服好萊塢特技效果的出眾,這幾段戲有趣,但稍顯突兀。從這個“實驗性場面”看,維賓斯基倒是有些創新精神,如果再進一步說,倒覺得整個《加勒比海盜》系列就是將B 級片、CULT 電影商業化、主流化、高成本化了,走的是羅德里格斯、塔倫蒂諾《罪惡之城》、《刑房》的另一條路。請看那些臟兮兮的場面、黑色幽默冷笑話、可愛的恐怖怪物、反英雄的主人公,這些都有著CULT 傾向。整套《加勒比海盜》更像碎片拼就在骯臟樂園里的一場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