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章汝良、魏曉彬(吉林大學) 專題統籌/劉陽圖片統籌/陳趁采訪/陳趁、劉陽攝影/趙磊、范永恒圖片/ Corbis、CFP
循環往復中的開放時代
在過去的150 年中,尋求一種適當的開放方式一直是中國歷史的主旋律,雖然這種說法錯誤地暗示似乎此前的中國一直是封閉的,但從天下的沒落到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加入國際外交體系這個角度來看,也說出了部分的真理。一個半世紀以來,最為典型的開放時期,一個當然是現在,一個就是19 世紀的下半葉。國人更習慣認為,今天的開放是主動的,代表這一主動的開放的就是那些說話夾雜著英文單詞的總代,他們是全球化的急先鋒,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而上一個開放時代是被動的,代表那個時代的主流人物就是操著洋涇浜的買辦,他們是一群沒有國家的寄生蟲,是西方侵略中國的幫手。
而我們的采訪和歷史梳理則表明,成功合格的總代幾乎總是有著濃厚的國家背景,對于中西文化差異有著深入的了解;而那些叱咤一時的買辦也往往對國家民族的命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他們代表了中國最晚近的兩個開放時代,以及這兩個時代所有的精彩和困惑。
本刊無意主張總代是買辦們某種形式的延續,更無意要對這兩種人物的歷史使命進行任何形式的道德評說。這前后相隔了幾乎一百年的兩個開放時代,各有其內在的歷史判斷,通過對總代們的采訪和對買辦的回顧,本文要說的是,我們對前一個時代的偏見也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今天的誤解。中國的歷史從來都是在開放與封閉之間循環往復,而近150 年的開放與封閉又幾乎直接地和貿易強國與實業強國之間的爭論關聯在一起。五年前,我們舉國同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而如今,我們卻在為本國的制造業憂心忡忡。我們一方面在世界各地滿懷欣喜地去尋找“Madein China”的痕跡,另一方面卻不得不面對“Lenovo”被誤解為某種意大利餅干的尷尬。我們在享受著WTO 帶來的低廉關稅的待遇的同時,也在承受用襯衫去交換飛機的難堪——我們并沒有走出貿易強國與實業強國的吊詭,而要理解這個吊詭,要理解今日之中國將在不斷的開放中走向哪里,買辦無疑是一個有價值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