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曾經出過這樣一道測試題:你能用氣壓計測量出房屋的高度嗎?老師希望學生能說出這樣的方法:測量房屋地面和屋頂的氣壓,然后套用公式,得出房屋的高度。而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如果要我測量房屋的高度,我會爬上屋頂,用一根繩子系住氣壓計,把它從屋頂垂到地面。繩子的長度就是房屋的高度。”這個答案和老師預期的不同,所以老師判他錯誤。
而這學生沒有放棄,他要求老師再給他一次機會來回答這道題。這次他是這么寫的:“如果要我測量房屋的高度,我會爬上屋頂,從屋頂將氣壓計做自由落體運動,根據氣壓計落地所需要的時間就可得出房屋的高度。”
老師又給他判了零分。學生又建議:“我沿著屋里的樓梯走,邊走邊用氣壓計當量尺,丈量墻壁的高度,一直到屋頂,我只需要將氣壓計的長度和丈量房屋高度時使用氣壓計的次數相乘,就可以得出房屋的高度?!睂W生又一次受到責備?!盎蛟S老師需要更精確的答案。”他想。于是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我會丈量房屋影子的長度,然后我再丈量氣壓計影子的長度,根據氣壓計的長度就可以得出房屋的高度。”老師還是不認可這個答案。最后,這個學生無奈地寫到:“我會去這個房屋,敲開門,問房主,如果你不告訴我你的房屋有多高,我就用氣壓計拍你!”
請注意這不是周星馳無厘頭的電影,而是件真實的事情。故事中的那個學生就是波耳,一名來自丹麥的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費德里克· 阿恩在他的《靈感》一書里引用這個故事,并不是想告訴你氣死老師有多少種辦法,而是要鼓勵讀者在面對一個問題時要盡可能多的想出解決之道。作為一本幫助讀者如何獲得創意的書,《靈感》通過大量這樣的故事,讓人明白我們孜孜以求的靈感大多都是被我們的成見給害死的。所謂的經驗,不少時候只會折斷想象的翅膀,讓我們喪失了凌空飛行的舒暢。
還有,懶惰也會毀滅靈感。很多時候我們選擇經驗而不是創新,主要是因為經驗是最容易獲取的檢索結果。而且經驗是有慣性的,使用得越多越久,越習慣于相信它的有效性。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用的人多了就成了良方,但這一定程度上是在延續多數人的暴政。和費德里克· 阿恩一樣, 我們都非常喜歡TPM(ThoughtsPer Minute)式的人,因為他們不但能化解難題,更能讓生活充滿樂趣。但很不幸,這個世界到處都是PST(people stoppedThinking)式的人。懶得去想,懶得去琢磨,片刻的“安逸”常常把通往愜意的生活之路給活活掐斷。
缺乏勇氣也會斷送創意。一聲居心叵測的質疑,一句道貌岸然的嘲諷,一副心不在焉的表情,甚至一陣死寂的沉默,都會謀殺靈感。我們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想法,但想到想法一旦被說出便極有可能遭遇上述種種對待,便把珍貴的想法給自行了斷了。更要命的是,我們陷入了這種“想了沒有,不如不想”的怪圈,萬劫不復。在費德里克· 阿恩看來,這是一種很可悲的做法。
費德里克· 阿恩提醒讀者要警惕最初靈感。當你面對難題時,第一個想到的解決辦法通常是最庸常的創意,它通常改變不了根本。所以我們要再思考,去尋找那些深層的靈感。真正的創意和拍腦袋抖機靈耍小聰明沒有瓜葛,只有沉下心來,針對紛繁雜亂的局勢提出一個明確的問題,再從這條藤上去摸瓜才會嘗到甜頭。所以提出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常常是獲取靈感的前奏。
另外,有了靈感之后還得不斷地去提煉和總結,要盡量用最簡單的語言最快速地把它描述出來。費德里克· 阿恩解釋道,華麗辭藻包裝下的只能是一個差勁的創意。你要把對方當成孩子來講述你的創意。因為孩子最簡單,他們聽不懂那些復雜的道理。這可以當作檢驗想法是否成熟的一種法則,當你的創意全是“理念”之類的抽象詞匯的時候,至少證明你的想法還缺少一副生動的面容;如果你的靈感是個多重定語從句的話,至少證明它需要排除很多的可能之后才能生效。
莎士比亞曾經寫道:有些人看起來永遠都不會變老,他們總是思維活躍,隨時準備接受新想法,他們的大腦永遠不會混亂,對于不滿意或未解決的事情,他們會想辦法解決問題讓自己滿意,并且他們總會發現未來的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