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們樂隊里每一個人,但是作為一支樂隊的靈魂,我的年紀顯得太大了,所以我不得不在這個時候做出一些選擇……”
記得最近一次注意到“聲音向導”樂隊是在紐約新人類樂團“敲擊”的一支音樂錄影帶中。在歌曲《某一天》里,他們和“敲擊”的五個青年小伙子參加了一個虛擬的知識問答比賽。結果“聲音向導”的五個略顯中年疲態的老家伙還是輸給了“敲擊”樂隊,最后他們便嬉鬧扭打成一團,在酒吧里繼續地耍到翻天。我們當然能明白其中的用意,新一輩的搖滾明星想要超越他們心中的昔日英雄,而“聲音向導”也是配合到底,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是美國搖滾亞文化領域中的旗艦人物。
三年之前,“ 聲音向導” 的主唱羅伯特· 博拉德曾經一度想要解散他的樂隊。而究竟怎樣的契機才是最好的退出時間,羅伯特說他自己也不清楚。在2004年的那張《半途而廢》出版時,“聲音向導”樂隊在唱片的內頁中寫了一些被樂評人“誤讀”的話,于是有人開始認為這將是樂團的最后一次吶喊。羅伯特· 博拉德在面對《Spin》雜志采訪的時候這樣說道:“我會經常這樣說,當我又創作了一張唱片而且我會非常滿意地把它作為最合適的Swan Song(挽歌)時,那應當就是選擇離開的時候了。而這張專輯就是我最終的選擇。我愛我們樂隊里每一個人,但是作為一支樂隊的靈魂,我的年紀顯得太大了,所以我不得不在這個時候做出一些選擇。”
回首歷史,來自俄亥俄州西南部小城代頓的“聲音向導”樂隊成立于1985年,他們是美國Lo-Fi 潮流的主力軍,也同樣是進入1990 年代之后美國獨立搖滾時代的先行者。樂隊主唱羅伯特· 博拉德曾經是位中學教師,在他逐漸把樂隊壯大的過程中也慢慢開始飽滿了樂隊的音樂風格。使得“聲音向導”最終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在美國獨立搖滾歷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的優秀樂隊。在非主流大廠“斗牛士”發行了眾多唱片之后,他們終于決定和這個搖滾亞文化基地暫時告別,目前他們正在自己的私人錄音室中搞創作,只是三年的光景過去了,他們什么新專輯也沒有弄出來。人們開始懷念那些每年都有新唱片出爐的日子了,人們喜歡“聲音向導”不光是他們另類的聲音,還有他們的視覺藝術。從“聲音向導”的專輯封套中,我們就能發現他們特有的美式拼貼藝術。有的時候是寶麗來相片和新聞報紙的組合,有的時候是玩具加上模特。羅伯特· 博拉德說這就是為什么他們是如此熱愛美國的亞文化,“一切看似下腳料的零碎其實都有它們的價值,美國人善于發明奇怪的東西,而音樂就是最偉大的創作。”

在手中這張名為《來自奧斯汀》的現場唱片中,我們聽到了整整三十首經典“聲音向導”代表作,它的發表不禁讓我想起10 年之前他們的另一張現場專輯——《水母反光鏡》。這些短小的歌曲每一首都在三分鐘左右結束,雙唱片的容量讓《來自奧斯汀》格外具有收藏價值。它們粗糙的外表下是美國拼貼文化的最好表現, 歌曲保留了Guided By Voices的全部特色:Lo-Fi 形態的錄音、簡單的編曲以及刻意粗糙的制作,這些都是“聲音向導”這派Lo-Fi 樂隊的音樂標簽。歲月不饒人,經歷過這么多年的打拼,樂隊可追求的有價值的東西已經沒有什么了,而看著唱片架上“聲音向導”的那一塊專署區域,我知道紀念二字不是這么可以輕易說出口的。
在2007 年的炎夏,另外幾支來自美國的重要非主流樂團也帶來了他們的作品。譬如碎瓜樂團(Smashing Pumpkins)在時隔7 年之后帶來的一張名為《時代精神》的全新大作,它的出現就好像外星人降落地球一樣,沒有人相信這一消息。根據樂隊在MySpace 主頁上的消息,《時代精神》定于7 月7 日在美國發行。目前碎瓜樂隊的陣容中僅包括兩名原始成員比利· 考根和吉米· 查柏林,剩下的成員姓名目前還是絕對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