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廣美到21歲才以半工半讀的形式進入了這個圈子,念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出去打工賺學費,她不不甘示弱,輕易就找了問模特公司做起了兼職。孟廣美在21歲之前是個對美沒有概念的人,如果有人夸她漂亮,就像是點中了她的死穴,立刻翻臉。“我當時堅信說這話是在譏諷我。”她一直剪短發、穿短褲,和男生們一起打球、摔跤。
進入模特界,眼前豁然明朗,姹紫嫣紅迷花了眼。極短時間里將她徹頭徹尾地改造成另一個人。以前可以十天半月不照鏡子,現在卻把所有心思花在研究化妝技巧上,整天想的是,在這美女如云的環境里,怎樣才能讓自己更突出。
“那時候的心態是不太正常的,不化妝根本不敢出門,那種要求完美的態度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
出道很短,孟廣美已經是臺灣首屈一指的名模,但在公司內部,她并沒有受到優待和重視。“臺灣的模特界有一個特別不好的行規,就是你要做一場秀,只能在一個公司和一個公司之間做選擇,也就是講,不同公司的模特不可能在一起走秀,所以你幾乎看不到最頂級的模特同場競技的場面。”
后來的情況就變成了,主辦方要求這場秀必須有孟廣美。公司因為她而接下了一個大case,但往往是他們并不讓她當主角。“我一直講,我是公司的‘臺柱’,這里的‘臺柱’的意思就是,站在舞臺邊上的一根柱子。”
這些孟廣美還能忍受,但她和公司最大的分歧在于對事業的規劃上。她一再請求公司能安排她到國外發展,她當時最大的夢想是能去巴黎、紐約的國際舞臺上走秀,但公司方面完全沒有這樣的計劃。出道時年紀就不小的孟廣美深知自己不能再在這個吃青春飯的小舞臺上蹉跎歲月了。她決定去香港發展,一邊繼續做模特。一邊報考了鳳凰衛視,兼職做起氣象節目的主持人。
“我到香港,尋找人生的另一條路。香港鳳凰衛視的主持工作,是好不容易才踏進來的。”
4年前,孟廣美從臺灣來到香港加盟鳳凰衛視,從最初報告天氣的氣象小姐,已經做到每晚鳳凰重頭娛樂資訊節目《相聚鳳凰臺》的主持人。談起模特之外的主持生涯,面色平靜的孟廣美閃爍著眼眸,仿佛當時下決心闖蕩天下的滋味今天還在心頭。
“香港鳳凰衛視的主持工作是好不容易才踏進來的。從前我就很喜歡主持工作,在臺灣也曾積極地接觸和嘗試,可是碰到太多的釘子。不是說我太高,就是因為我是模特出身而被當作花瓶看待。而這時候模特工作又到了一個瓶頸。于是我到了香港,尋找人生的另一條路。”

“鳳凰是我一個新的起點。沒想到一到鳳凰才發現別的主持人資歷都很厲害,我好緊張,吳小莉到鳳凰之前在臺灣就名氣很大啦,許戈輝、陳魯豫都在CCTV做過,竇文濤20多歲就得了中國的金話筒獎,更可怕的是后來又來了個大名鼎鼎的楊瀾!他們都受過專業的教育,只有我像個‘空降部隊’,半空中掉進電視主持這個行當。剛開始主持,我覺得誰的風格好就模仿誰,學來學去,反而越找不到自己。最后決定還是做自己。接觸主持工作后才知道主持人真不好當,必須要有充足的文化素養和機智的反應,才能將節目風格襯托出來。”
從氣象小姐到娛樂主播再到“鏘鏹三人行”。這個曾經被人定義成花瓶的女子在清談節目中侃侃而談,用自己的實力再度驗證:美貌和智慧可以并存。
“當然不是那種知識淵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我只是有勇氣將自己的經歷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不掩飾弱點和錯誤。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經歷是他的最大財富,走過的路,看到的世界、結識的人。”
在外人看,孟廣美轉型成功。在主持界、甚至在影視圈里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她的心里從沒放棄過夢想,終于有一年,她有機會以模特的身份去紐約,再度把自己放到一個新人的角色里,和幾千個亞洲模特一起,每天馬不停蹄地參加各種面試,競爭極為有限的工作機會。
“夢想和現實真的有很大差距。你要走的是世界最頂級的服裝秀,但那個化妝間亂成一團,化妝師要同時化好幾個人,極其粗糙,連粉都不給你抹勻。可當你站到舞臺上時,又是另外一回事。真的有那種‘I am a Queen’的感覺,那種燈光、甚至臺下看秀的人都是不一樣的,你會覺得做模特的最高位置就在這里。”
孟廣美只在紐約呆了15天,雖然其后有更多的機會找上門,但她還是選擇了離開。“那15天對我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算是我的圓夢之旅。經過漫長跋涉到達了那里,看到了想看的風景,然后才會清楚真正適合你的是哪里。”
她是在那次回來以后,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到了主持和影視方面。很多習慣也是從那時起慢慢地改變。
“開始不再像以前那么在乎自己的樣子,不化妝出去逛街覺得很自然。上節目時,也很放心地把自己丟給化妝師,覺得只要過得去,沒嚇著人就行。觀眾是在聽你說什么,而不是看你今天有沒有多長一道皺紋。”
以前覺得模特圈已經是個大世界,進入演藝圈后,才發現自己原先只是活在井底的青蛙。
“你常常會在一天之內感受上天入地的滋味。白天你在劇組里,大冬天里演夏天的戲,穿一件薄衫還要遭雨淋,時不時還被導演罵上兩句。晚上,你去做代言做剪彩。住五星級酒店的豪華套間。被人前呼后擁,鮮花、掌聲、鎂光燈……沒有很強心理承受力的人很難適應這個職業。”
當然做演員還可以體驗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人的生活,賺到比常人多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生經歷。這是演藝圈代價之外的最大誘惑吧。
“在感情的路上,我并不成功。如果每段感情都成功的話,我已經結婚三次了。”
公眾人物對于情感話題都諱莫如深似乎已成慣例,當談話進行到這一步時,不由得擔心這是否會難為她?沒想到這時的孟廣美像個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坦然極了。
“在感情的路上,我并不成功。如果每段感情都成功的話,我已經結婚三次了。我和一般女人一樣,會為愛而痛苦流淚,或更有過之而不及。我為愛所流的淚,肯定超過兩卡車。但每段我都十分用心對待,認真經歷。其中最后的一段,曾耗去了我七年的青春。問我為何分手,我有260個理由。現在的我,正小心翼翼地經營一段異國戀情。說真的,一點也不容易,但我嘗試做更多的溝通,學習互相包容和尊重。祝福我吧!”
“前陣子回臺灣看了一個電視談話節目,剛好探討的是‘處女膜情結’。在平均年齡差不多只有19歲的20位男性來賓中,有近八成都堅決認為,未來的一半應該是處女,自己是否是處男則不用計較,若男生35歲時想娶一個30歲的處女,恐怕得搶破頭了!我這么消遣他們,無關我的貞操觀,而在于我對感情的態度。我認為,戀情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兩人的真心對待。我要的另一半,是可以分享我的喜樂與哀愁的人,無論生老病死,都不離不棄,等我七老八十,背都直不起來的時候,還愿意牽著我的手,天涯海角,與我相伴,并互相為傲的人。”
對于過了30歲的孟廣美來講,事業排在第一位: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婚姻可有可無,至于做媽媽就完全沒有渴望。“對他們來說,來到這個世界不一定是好事。更何況你我都不知道明天會怎樣!”
這個永遠笑著大聲說話的女子,把積極和樂觀傳遞給每個人,心底里卻始終有一塊角落,收容她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