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里的溫布爾登
英國人從來都不曾成為后院里那場網球盛宴的主角,甚至多年都沒有進過決賽。但在影像的世界里,他們毫不臉紅心跳的描述了一個即將退役、世界排名最高只到第11的過氣選手如何在愛情激勵和運氣幫助下,連連淘汰名將最終獲得溫網冠軍——這就是2005年夏天上映的、由“蜘蛛女”克爾斯滕鄧斯特等明星主演的電影《溫布爾登》。
然而,現實中沒有“溫布爾登”。當英國人現實中的網球英雄亨曼在2007年最后一個大滿貫之前宣布將退役時,他為英國網球留下的只是11個單打冠軍頭銜、6次進入大滿貫半決賽以及連續11年保持在世界前40名的紀錄。
亨曼不是沒有輝煌的時刻。在他自己挑選的“最愛”中包括:1996年溫網首輪5盤戰勝卡費爾尼科夫,1997年悉尼硬地賽決賽擊敗莫亞,1998年巴塞爾公開賽決賽戰勝阿加西,以及2001年溫網八強戰中戰勝了剛淘汰天王桑普拉斯的“候補天王”費德勒。
但是這些美妙記憶永遠抹不掉另外一些“內存”:他6次在大滿貫半決賽中被擊敗,3次是在溫網中,其中一次最令人痛苦——2001年面對伊萬尼塞維奇。那一次,亨曼盤數上2比1領先第4盤也是2比1領先,但一場大雨將比賽推遲到了第二天。比賽重新開始時,“狂野伊萬”把比賽逼進了決勝盤。雖然大雨再次將比賽推遲,但勝利者仍然不是亨曼——伊萬尼塞維奇成功翻盤。
亨曼說:我會在失敗后哭泣,我不想再重復這一切了,但是,我依然夢想著贏得溫布爾登冠軍。”
永遠的夢想家
5歲時亨曼在現場親眼目睹了博格的英姿,萌發了自己的夢想。可是他將永遠夢想下去,因為他從來沒有英國人期待的那么好。
亨曼是發球上網型選手——遺撼的是,在他處于巔峰的那些年月中,這種至今令人激動的打法正慢慢被淘汰進歷史的垃圾箱。亨曼嘗試過改變,放慢發球速度以增加準確性,但他沒有成功。曾慧眼識中亨曼的英國前戴維斯杯隊長勞埃德把技術轉型的失敗歸因于他過于依賴長期教練、現任經紀人費爾蓋特這縮小了他的眼界,而另一方面亨曼也被認為是個承受不了壓力的人,過于內斂的性格使他無法排解郁悶終于屢屢在關鍵時刻崩潰。名宿麥肯羅就多次指出:“亨曼應該再‘壞’一點,說話者的履歷需要報一下這個網壇著名的“壞小子”獲得過7個大滿貫冠軍。
其實相信命運的亨曼是不幸的——他不低的天分不幸存在于兩大“天王”先后崛起的過渡期中,也不幸存在于整個職業網壇的轉型期里。某種意義上說,他是時代的犧牲品。
不可避免的臨界點
看過亨曼在美網上最后兩場表演的人都
在驚嘆:“這是一個即將退役的球員嗎?他看起來完全不像。他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但是熟悉亨曼的人都不會同意這樣的說法,在他們看來,亨曼此時告別也真的是“時候到了”。
BBC首席網球評論員的安德魯卡塞爾有一段回憶:1996年的某段時間,他正為ATP工作。有一天,亨曼——這個卡塞爾在1991年澳網時結識的年輕人對他說想去看看這樣的工作如何進行。“我那時以為,他就是想知道我怎樣工作,實際上,他是想接近那個和我在同一個地方工作的女孩——可愛的露茜。”
3年后,亨曼和露茜結婚,先后生育了兩個孩子,馬上又要迎來第3個一盡管亨曼自己否認,但是連夫婦倆的“媒人”卡塞爾都認為,露茜的即將分娩是亨曼宣布退役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生活日漸“豐富”,長期被過高期待的亨曼終于厭倦了那個網球。
對于妻子一向不輕易表露感情的亨曼說過一段真摯熱烈的話:“如果你在我21歲時對我說,你會在25歲結婚,那我一定這樣回答‘吃錯藥了’。但是,如果你遇到了那個人怎么辦?就是這么簡單,我很快就意識到,我們(和露茜)一定會結婚的。”
不過亨曼退役并不完全是家庭原因,而是幫助他走過職業生涯的眾多“支柱”已經接近臨界點。
雖說英國人還一直把亨曼當作英國最優秀的網球選手滿臉涂上國旗色,不遺余力的為他加油鼓勁,但是在2007年,亨曼僅僅取得6勝12負的戰績(截止8月),沒有獲得任何冠軍,纏綿的背傷更是在反復、在加重,世界排名眼看就要滑出前100有媒體寫道“他的兼職教練阿納科恩、他長期的體能教練德比爾,他的經紀人費爾蓋特以及那些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對他不離不棄的大贊助商們,這些人的忠誠都即將接受最嚴峻的考驗。”
這個時候,亨曼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在更大的羞辱到來之前全身而退,帶著超過1000萬美元的職業總獎金額以及兩倍于此的品牌商業價值,悠閑的去享受家庭生活和他最喜愛的高爾夫球讓更年輕的穆雷們去承受英國公眾過多、過高,過分的要求吧——切,都結束了。
英國網球的“絆腳石”?
應該怎么評價這個英國人為英國帶來的網球呢?這是一個莎士比亞式的問題。我們應該欣賞他的堅持,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他的局限。
要說天賦,在更年輕的一代出現之前亨曼無疑是英國網球幾十年來最出色的人之一,有媒體這樣形容高大、溫和,漂亮妻子和兩個孩子——全然一副中產階級的理想面貌。
亨曼生長在網球世家,外曾祖母埃倫是溫網中第一個上手發球的女性,外祖母蘇珊則是最后一個下手發球的,外祖父亨利還曾進入過溫網第二輪,他生長在學有專長的父母膝下,父親安東尼是律師、母親簡是設計師,他自己從來沒有遇到其他職業選手的經濟困擾……出身好不是罪過,但在網球變得越來越“草根”的這些年里到處都是滿溢著企圖心特立獨行視規則如無物的年輕人——論是精神上還是戰術上,一個罵人止于“Shit”的亨曼又怎能是他們的對手?
亨曼退役前后,英國人和英國媒體發表了無數關于他的文章,其言語之刻薄不恭敬,絕對是他們語言貧乏的各國表親說不出來的。有人把他當作英國人失敗的代名詞,說只要名字叫做“蒂姆”,就拿不了溫網冠軍只能去當企業執行長,有人認為每年溫網才興起亨曼熱不可理喻,虛幻得讓人心驚,有人認為他不如魯塞德斯基的原因是出生在加拿大的后者起碼還需要證明自己是英國人
不過,兔死狐悲的網球中人仍然把極高的評價給了亨曼。我們只需列出他們的名字和留言:
費德勒:“他激勵了我,和他練習我總有收獲。他在球場上堂堂正正我崇敬他。
羅迪克:“我一直在期待他回敬一切媒體的批評,你們(媒體)沒有給他應有的尊重。”
麥肯羅:他擁有卓越的網球生涯,盡管他輸給了很多強手。對于網球在英國的推廣他功不可沒。
桑普拉斯:“就算他來自中產階級家庭就算他為人紳士,也不意味著他就是個悶蛋。”
考瑞爾:“他對陣阿加西、桑普拉斯這樣的巨人時總有不俗表現,但他沒有得到肯定。10多年前我們曾在一起訓練但現在,我將在高爾夫球場上和他相約了。”
其實,即使最挑剔的英國人也會承認亨曼是繼上世紀30年代的弗雷德佩里之后最偉大的英國網球選手。無論穆雷們將來的成就多少倍超越于這個身高1米85體重77公斤、右手持拍、出生于牛津的球員,英國的網球史上自有屬于他的一頁。
在“英國玫瑰”戴安娜王妃香銷玉隕十年之期的時候,當萬人迷貝克漢姆收拾停當、奔赴新大陸消磨最后的職業生涯的時候,驕傲的英國人在全球范圍內又失去了一個領域中的代表人物——盡管這個代表人物在那個特定的領域里幾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但是,出于對英國在那個特定運動中的特殊地位還是讓我們在他留下最后一瞥時默念遍:“再見!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