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傳》
半個世紀的投資生涯,從100美元到數百億美元,成就了“股神”沃倫·巴菲特。作為哥倫比亞大學“價值投資”理論開山鼻祖格雷厄姆的關門弟子,巴菲特始終在用行動維護和證明這個理論體系的正確,最樸實的價值觀穿越了歲月,閃耀出無比的光芒。而他的古板的國會議員父親他和格雷厄姆的師生情,他和另一個格雷厄姆——《華盛頓郵報》女總編的曖昧和彼此信任,他的伯克希爾一哈撒韋公司,每一個傳奇,都讓人著迷。
作者羅杰-洛文斯坦是《華爾街 日報》的資深財經記者,1989·1991年主管股票專欄《華爾街聽聞》,可能是最了解巴菲特投資原則的人。

《追風箏的人》
一個殘忍而美麗的故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啥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久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追風箏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本小說,出版后旋即在美國《紐約時報》《出版商周刊》等九大暢銷書排行榜登上榜首,目前正由夢工廠改拍成電影。
《1949年后的梁漱溟》
一代大儒粱漱溟是20世紀中國文化名人之一,新儒家的開創者也是頗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家。他的獨特思想和學識,特立獨行的坎坷人生經歷,一生堅持講真話,表里如一的品格,是同時代許多知名人士所不能企及的。本書記述了1949年以后梁漱瀑的行跡,揭示了梁漱溟與毛澤東1953年一段歷史公案的來龍去脈,剝析了梁漱溟在反右運動中何以沉默不語,記述了60年代梁漱溟對自己思想問題的認識以及粱漱溟在“文革”風暴中的風骨。
作者汪東林,1960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曾有兩部關于梁漱溟的著作《粱漱溟問答錄》,《梁漱溟與毛澤東》。
《非藝術訪談》
陳丹青愛說話,能說話,到處說話。“第一,我知道說話一點用都沒有,所以,第二,我保持說話,因為這是我最后一點權利。”詞語也璣珠,話鋒也譏誚,立場也獨醒,表情也懇切。陳丹青自比“蒼蠅嗡嗡叫,”“說話有快感,讓我說好了”。
艾未未1957年生于北京,1978年就讀北京電影學院:1983年就讀帕森設計學院,藝術聯盟,1998—2006年中國藝術文件庫藝術總監,并從事藝術,設計、策展等領域的工作。如果要求在我的墓碑上刻上一行字,應該寫的是——個經典的人格分裂的人,他代表了那個時代所有的缺憾。
《此間的少年》
汴京大學開學的那一天。一只腳有力地踩在了落葉上,飛馳的身影唰地剎住虎虎有生氣的少年仰面看向高懸在頭頂上的四字金漆招牌緩緩地摸出了一卷書信。“終于到了……”少年如釋重負地說。郭靖喘了口氣的功夫七八條黑影從不同的角度逼了上來。剛才他們有的是街邊看風景的行人,有的是抱著嬰兒散步的婦女,有的則像是在聽莫大拉琴。“光盤要么”“要游戲么?來我們這里看,不買不要緊……。“軟件游戲毛片嘞…”
大學生涯大抵都是這么開始的。很難想象,如此傳種的文字,出自華盛頓大學化學碩士的手筆。作者,名叫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