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碼消費機的普及,出門帶個照相機,不僅給自己留影,還給風景留影成為了旅行活動的重要項,可是很多喜歡攝影的朋友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我拍的咋就不好看呢?其實,攝影也是有技術含量的,一起學習點攝影知識吧!
閃光燈在戶外也大有用處
明亮的陽光會不經意地在臉部構成深色陰影,用閃光燈給臉部打光可以消除那些陰影。在晴天拍攝人物照片時,請打開你的閃光燈。選擇使用補償閃光模式或完全閃光模式。如果人物在1.5米以內,可使用補償閃光模式,1.5米以外可能就需要完全閃光模式。如果是數碼相機的話,你可以通過顯示屏檢查拍攝結果。
而在多云的天氣,如果相機有補償閃光功能的話可使用補償閃光。閃光燈會增加亮度,突人物的臉部特寫會帶來合意的自然效果。

怎樣選擇拍攝角度
1、平攝
這種拍攝角度最接近于人眼角的習慣。它有正確的透視效果,不會因變形而歪曲或影響被攝對象的形象,大多采用平攝角度,一般是與被攝人物眉毛齊平。如拍攝旅游團體照,一般是鏡頭與人群中心齊平。
2、仰攝
為使被攝物體顯得巍峨高大,宏偉,一般都采用這一拍攝角度。表現英雄人物的英姿一般也是采用這個角度,但不能距人物過近,或鏡頭過仰,通常距離人物1、5——3米比較迫真。過近則會出現兩個毛病。一是失去許多風景襯托,只剩下一片天空:二是對“圓臉”、“國字臉”的人物顯得其下頷更闊而難看。
3、俯攝
這是在表現處于較低位置的被攝對象時所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如站在泰山南天門拍攝旅游者登十八盤的鏡頭,旅游者在長白山以天池為背景的鏡頭等。畫面中地平線很高,最適合表現廣闊地平面上被攝對象所處的空間位置,容易使人產生廣闊的感覺。這種角度一般用于拍攝鳥瞰式的景象,常會使較胖的“圓臉”或“國字臉”變得略為“瓜子臉”,不過也會使瘦長臉顯得更瘦長。
怎樣取景
取景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集中地、突出地表現主題。從構圖上要突出表現力,取景時我們還要掌握以下規律:
1、表現高大
高大的物體,一般地說,是以豎線條為主的物體,如上海浦東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或張家金鞭巖等。拍攝這種景物時,應該把相機轉過90度,使用豎的取景框,可使景物向上引伸,更能表現它的高大。應注意勿使鏡頭過仰,防止產生景物傾斜,人臉變形。如果用橫的取景框,會削弱這種效果。
2.表現寬度
以橫線條為主的景物給人以寬廣的感覺。如一片油菜花地、曠遠的湖面、廣闊的草原等。在景時,應當盡可能用橫畫面,這也是便于使橫線條的景物向兩方引伸,更能表現它的寬廣特點。
3、表現深遠
深遠和寬廣不同,它所表現的景物更能給人以遼闊廣大的感覺。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必須注意這樣兩點:(1)表現深遠最好有近景的陪襯和對比。如用壓滿積雪的樹枝做近景景框,就能比較出雪原的深遠。因為,只有近,才能相對地看到遠。(2)表現遼闊和廣大,照相機的角度以俯攝為宜。如鱗次櫛比的梯田、滾滾東去的大江,視點高些才有表現力。至于表現深遠的景物,究竟以橫取為好,還是豎取為好,這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地說,凡是以橫線條為主的就橫取,風是以豎線條為主的就用豎取。
4、表現動向
有許多物體,不論它是動態的或靜態的,都存在動向問題,我們取景時,必須注意這一點。例如,人物、車輛會向前行進,取景的時候,要在它們前方留出前進的空隙;一座不動的建筑物,也有它的正面(或前面)和背面,在取景時,也需要在它們的正面留下一定的空隙;人物若是側對鏡頭,取景時更需要在它的動向處留下一定的空隙。拍出來的照片就會給人空間感。
5、平衡不平衡
取景時,除表現以上幾點外,還需要特別注意表現各種景物,人物的穩定性,水平線一定要平,景物在畫面上部下部的安排也要平穩,集體人物的疏密要均衡,少數人物放在畫面中要與景物協調。否則,會產生傾斜、沉重、頭重腳輕甚至雜亂無章。圖片效果穩定性并不是要求畫面一律平衡。在構圖上,平衡有時是需要的,如對稱物、圖案形的構圖等。但一般來說,畫面應該盡力避免絕對平衡,會給人以呆板,不活潑的感覺。一幅構圖恰當的畫面,它的明暗對比關系應是有濃有淡相映的局部,有矛盾相比的線條,疏密得當,左右或上下呼應,以造成動勢的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