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有何影響
子宮出血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癥狀。最易發生子宮出血者為肌層內肌瘤和黏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及漿膜下肌瘤的子宮出血發生率皆為100%,是由下面幾個因素同時起作用導致的:
1.肌層內肌瘤可因子宮腔變形增大,內膜面積增加而使月經過多和出血過久。

2.肌瘤妨礙子宮收縮或影響血運造成慢性盆腔充血,而致出血不止。
3.子宮肌瘤合并存在卵巢無排卵的子宮內膜增生或息肉形成而導致月經過多。
4.膜下肌瘤可以因黏膜面積增加以及發生表面潰瘍和感染,局部充血等而引起月經過多、過頻、月經淋漓不止或不規則出血。
5.合并慢性盆腔炎。
6.更年期月經不調。
腹部腫塊肌瘤增大,則可在下腹部摸到腫物,尤其在清晨當膀胱充盈時,子宮位置上升,腫物更為明顯。
壓迫癥狀發生尿頻、尿困難或尿潴留,大便困難。闊韌帶內腫瘤可壓迫輸尿管和髂內、外靜脈和神經,而引起靜脈回流不暢,發生下肢浮腫或神經性疼痛。
疼痛不是一般肌瘤常見癥狀,大約1/4的患者具有此癥狀。
白帶增多子宮肌瘤并不引起白帶增多,但發生盆腔充血、內膜水腫時可引起白帶增多。
不育繼發不育多見。
循環系統癥狀繼發性貧血。我院肌瘤患者60%血紅蛋白在120克/升以下,黏膜下肌瘤者則92%有貧血。巨大的子宮肌瘤可合并紅細胞增多癥而出現各種癥狀。
先除肌瘤再懷孕
我是一名教師,查出有子宮肌瘤兩年了。我現在準備要小孩,但是不知子宮肌瘤對胎兒有沒有影響,而且周圍有或無影響的觀點都有道理,更令我不知所措。
北京姜女士
子宮肌瘤造成的不育發生率為20%~30%,屬常見的臨床表現。病人往往在早年曾有生育,而過35歲后即發生不育,故以繼發不育為多。子宮肌瘤合并妊娠,發病率為0.3%~2.6%。妊娠對子宮肌瘤可產生影響,妊娠后有肌瘤增大者約為55%。分娩后增大的肌瘤大多數可以減小。
子宮肌瘤還可造成流產、早產,懷孕過程中肌瘤變性,這些約占40%,且不易與先兆流產或早產鑒別。子宮肌瘤還可造成胎位不正。如果胎位不好,阻塞產道,會造成陰道分娩困難,必須采用剖宮產手術分娩,會導致術中出血增多或大出血,甚至需切除子宮。肌瘤影響產后子宮收縮,引起產后出血或子宮復原不佳,導致晚期子宮出血。懷孕前如果肌瘤大小超過4厘米,應行肌瘤剔除再懷孕。
臨近絕經如何對待肌瘤
子宮正常大小同女性自身拳頭大小相當,重量約為50克。確診為子宮肌瘤的患者,如具備子宮大小如懷孕2個半月以上的子宮,或患者月經量增多,并繼發貧血;或有腫瘤壓迫癥狀,如尿頻、便秘等;或腫瘤生長較快等四項指征之一者,則必須盡快采取手術治療。
我們曾經診治過一位50多歲患者,她是在10年前發現腹部異常隆起的,但由于沒有腹痛及月經改變,一直沒有給予重視。到2000年,患者的腹部已明顯增大至孕足月大小,但患者因未感到特殊不適,仍然拒絕手術治療。最近一年多來,患者腹部繼續迅速增大,出現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導致血液黏稠,這易引起腦梗塞。如果患者聽從醫生安排,適時掌握手術指征,也不因害怕而拒絕手術,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治肌瘤不是都能保子宮
我是一名公務員,確診為子宮肌瘤己經3年了。健康報曾刊登文章指出此病可不開腹、不切除子宮治愈疾病,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都可以這么做?
上海徐女士
子宮肌瘤的處理:要根據肌瘤大小及部位;有無癥狀;患者年齡及對生育的指望;最近發展情況及并發癥等進行處理。
子宮肌瘤手術方式分為子宮切除(非保留生育機能手術)或肌瘤剔除術(保留生育機能手術)兩種類型。根據子宮肌瘤大小、部位、數量等等,又可分為開腹手術、內窺鏡手術和經陰道手術切除三種方式。
子宮肌瘤剔除術適用于年輕而希望生育的患者,可爭取生育機會。
手術適應證:1.需要生育婦女年齡在40歲以下,生殖器功能正常有生育可能者。2.多發性子宮肌瘤可行肌瘤剔除者。
禁忌證:1.合并有盆腔感染者。2.懷疑有惡性變者。
腹腔鏡手術用于婦科疾病的外科處理,是婦科手術學上的一次革命。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大大改變了醫生的思維觀念、技術路線和操作技巧。作為微創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腹腔鏡手術顯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腹腔鏡下肌瘤剔除術指征:漿膜下肌瘤以及中等大小單發肌壁間肌瘤;多發肌瘤的子宮肌瘤為4個以內;除外黏膜下肌瘤最大直徑不超過8厘米;無內科合并癥。
但是腹腔鏡手術缺乏觸覺,易遺漏小的肌瘤,術后復發幾率較大,復發率可高達33.3%。術前采用超聲和宮腔鏡了解肌瘤的生長部位、大小和個數,選擇合適的適應證,可使復發率下降。
子宮切除術:經產婦、肌瘤大、癥狀明顯、診斷不明確、有惡性變可疑等,均應考慮手術切除子宮。
全子宮切除手術途徑分為經腹、經陰道和腹腔鏡三種。
子宮切除時,卵巢的保留與否,目前尚無一致意見。一般來說,如無特殊情況,40歲以下婦女應盡力保留雙側卵巢,50歲以上婦女在征求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切除一側或雙側附件。■
(東方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