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與動物的較量中,西班牙斗牛,恐怕是當下最受爭議的一項運動了。
說它是運動,也許會有動物保護主義的人站出來高呼這不是運動,是屠殺!
誠然,這項運動自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和鮮血與死亡如影隨形。這項運動很殘忍——雙方面的殘忍,公牛的命運必然是死亡,而斗牛士恐怕也是成名后死亡率最高的職業——在三百余年的斗牛史中,在125名成名的主斗牛士里,就有40多位死于牛角之下。
所以,我比較認同另一種說法,西班牙斗牛是一場表演,驚險、刺激而又危險的表演。
傳承百年的斗牛表演
西班牙斗牛,起源于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動——殺牛當作祭神供品。13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開始將這種祭神活動演變為賽牛表演,注意,是賽牛而不是斗牛。這個時期,斗牛主要是供西班牙貴族彰顯勇猛驃悍的體育活動。18世紀,波旁王朝統治西班牙,第一位國王費利佩五世認為斗牛過于危險,會傷害王室成員的性命,禁止貴族玩斗牛,至此這一傳統的貴族體育活動才從宮庭來到民間,也就開始了我們今天真正意義上的斗牛表演。
西班牙人有著懶散和不守時的傳統,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不過唯獨在觀看斗牛表演的時候他們會十分準時。黃昏時分是斗牛表演開始的最佳時間。由于西班牙氣候宜人,所以每年3~11月都是斗牛的季節,通常以星期日和星期四為斗牛日。每到這個時候,來觀看斗牛的觀眾,都會提前等候存專門的斗牛場內。如果不幸遲到,就得在場外等到一頭公牛被殺死之后才能入場。西班牙有三百余座斗牛場,其中最大最富盛名的就是坐落在馬德里的文斯塔斗牛場,它可以容納2.5萬名觀眾。
斗牛士在西班牙是備受尊敬的職業,人們把他們看作優雅、勇氣與智慧的結合。斗牛士大多身材高挑,體型適中,相貌英俊,舉手投足之間流露著貴族風范,配之以綢制的華麗服裝,在陽光下十分耀眼。一名斗牛士在服飾上的開銷令人瞠目結舌:斗牛服是全手工制作,通常需要6個工人花費1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價格般在25~40萬比塞塔(100比塞塔約合人民幣6元)。配置全套行頭則要超過50萬比塞塔。斗牛士還要有一套完整的“道具”,包括1把長矛、6枝花鏢、4種不同的利劍以及一把匕首。斗牛士需要從小開始專業訓練,要知道不是隨便哪一個人都有膽量站在一頭憤怒的公牛面前的,他們需要有足夠的體能和智慧才能打敗一頭發狂的野獸。一場斗牛一般由三位斗牛士依次登場,斗殺六頭公牛,每人兩個回合。每位主斗牛士都擁三個花鏢手和兩個騎馬的長矛手組成的助手班底,這些助手同樣需要過人的膽量和豐富的經驗。
穆萊塔翻飛中的西班牙斗牛
整個斗牛過程包括逗引、長矛穿刺、上花鏢及斗殺四個部分。逗引的時候有三名助手上場,用粉色的布吸引剛剛出欄的公牛滿場飛奔,消耗公牛最初的銳氣。聰明的主斗牛士會在這個時候從公牛的動作上了解它的性格,為之后的正式斗殺作準備。
逗引結束之后,在長號聲的催促下,長矛手會手持長矛,騎馬進入。無論是人還是馬的身上,都要覆蓋厚厚的護甲,馬要被蒙上眼睛,防止膽怯。此時已經有些暈頭轉向的公牛會被吸引到長矛手附近,長矛手要看準時機將長矛刺入公牛頸部,這一擊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雖然目的是要用痛感激起公牛的斗志,讓之后的斗牛表演更精彩,但是這之中最最重要的是,這一矛要位置正確,深淺適中。長矛穿刺在兩下之內為宜,如果頻繁使用長矛刺傷公牛,馬上會有觀眾用噓聲表達不滿。公牛被刺傷后會用牛角拼命頂向長矛手的馬,力道有日寸甚至可以直接掀翻馬匹。在以前的斗牛表演中,也有過因為護甲保護不完全,馬匹被公牛頂到腹部,當場斃命的事故。
如果主斗牛士覺得長矛穿刺已經可以了,就示意長矛手退場。這時花鏢手徒步上場,兩手各持一根木制、尾部由鮮艷顏色或羽毛裝扮、前段帶有彎鉤的花鏢。花鏢手需要獨自面對公牛,朝向公牛奔跑,在運動中找準時機,將手中的花鏢刺入公牛背部,刺入花鏢是為了加快公牛疲勞的速度。整套上花鏢的動作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動作舒展漂亮并且兩鏢都刺中的花鏢手會收獲全場的掌聲。如果只刺入一鏢,或者兩個都不中,就會引起滿場噓聲,這時花鏢手可以補刺一次,如果還不中,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花鏢手退場后,全場觀眾都會安靜下來,屏氣凝神,等待真正的主角登場。
每位主斗牛士上場前都用自己的方式來祈求平安順利,比較傳統的儀式是將自己的帽子送給觀眾席上的一位老者,希望他(她)能為自己帶來好運。然后向本場的主席(通常為國家首腦、貴賓或者其他身份高貴的人)致意,請求開始表演。
主斗牛士手持利劍和紅布上場,最開始是一些彰顯自身功底的逗引公牛的動作。比如漂亮的“貝羅尼卡”(貝羅尼卡原是耶穌受難時為其拂面的圣女之名,因其動作的相似性,所以得名)——用手中紅布甩向公牛面部,激起公牛的憤怒;還有原地逗引公牛圍繞自己打轉的環體閃躲。根據個人的不同性格和對公牛的了解,斗牛士會選擇不同的動作,也有藝高人膽大者,開場即用雙膝跪地,揚起紅布直面公牛,表演在一瞬間側身閃過這樣驚險的動作。
如果一位斗牛士在逗引的過程中,動作瀟灑流暢,公牛也不停頓,形成一個富有節奏感的動作串時,全場的觀眾便會配合著斗牛士的每次閃躲高呼:“噢嘞!噢嘞!”精彩至極時現場的樂隊便會吹奏起慷慨激昂的樂曲,此時斗牛場上宛如表演著一場節奏激昂的舞蹈。
就算之前的過程再完美,倘若最后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那也會是一場令人遺憾的表演。這個環節就是最后的刺殺。斗牛士結束逗引表演后,會走到場邊換一把彎鉤長劍。斗牛士須將彎鉤長劍舉至與眼睛齊平,踮腳,手水平下壓,俯身發力,準確地插入公牛脊背上那塊約兩平方厘米的最柔軟的部分,劍身全入牛身后須抖腕使劍稍微左彎,以沖破心臟主心室,同時要側身躲開沖過來的公牛。這要求很高的速度、力量和準確性,是斗牛過程中最有技巧的部分。如果彎鉤長劍一擊致命,那么斗牛士將贏得滿場的喝彩聲。
這個時候斗牛士或者助手會用十字短劍或者匕首,刺入公牛頸部以減輕它的痛苦。如果你有興致在表演之后到附近的餐館里用餐的話,也許會在自己點的牛排餐盤上看到寫有這頭公牛和斗殺它的英雄的名字的標簽。
斗牛沒有固定的評分標準,觀眾的反應是唯一的評判標準。一位斗牛士表演之后,如果觀眾覺得表演十分精彩,就可以揮動手中的白手帕或者其他白色的東西,示意當場的主席給予斗牛士獎勵,而斗牛的獎勵也很有特色,從低到高依次為:一只牛耳、兩只牛耳、牛尾、被從正門抬出。主席依據自己的判斷,掏出一條白毛巾搭在主席臺上,就是一只牛耳,兩條就是兩只牛耳的獎勵。一般來說,一場從逗引到刺殺都很精彩的表演,能獲得兩只牛耳的獎勵就已經是很高的榮譽了。至于后兩種獎賞,買屬數年不遇或者數十年不遇的表彰。
關于西班牙斗牛是否應該被取消的爭論一直持續不休,也許永遠沒有止境,然而斗牛士和公牛,仍然在陽光下,繼續為人們講述著已經講述了三百多年的故事,一個關于勇氣與尊嚴、美麗與殺戮的故事。斗牛士傳統,是文化,更是一種存在方式,在文化不斷影響著人們的快樂與心境的今天,傳統和特色都值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