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聯盟進步最快球員獎(MIP)是自從1985-86賽季開始設立的,那個賽季剛好是聯盟第40個賽季,顯然這多少說明這個獎項并不算是主流。這大概也算是NBA特有的產物。有人甚至會將它誤認為是聯盟早已廢除的最佳球員復出獎,因為有時候你真的很難在一個球員新賽季因為換個環境、或者是教練,然后幸運地多打了些比賽和建個球員真正取得進步作出區分。
不同于最受人關注的賽季最佳球員MVP,MIP需要看前后兩個賽季的表現。表面上看起來這樣會很容易,因為你只需要將一個球員兩個賽季的數據(尤其是得分)拿出來做一個直觀的對比就行。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也許并不算公平。我們必須承認蒙塔·埃利斯在2006-07賽季取得長足的進步,但這和勇士隊其他球員長時間受傷有很大關系,當然不要忘了那個最善于培養新人的老尼爾森。同樣是2005年新人的爵士隊后衛德龍·威靡姆斯,在上賽季已經成為聯盟的頂級控位。他的作用之于爵士明顯要強于埃利斯之于勇士,也許得分幅度的增長是他僅排在第三的原因。當然不要忘了凱文·馬丁,他僅以微弱的優勢輸給埃利斯,馬丁現在算是國王隊最好的球員。甚至是球隊重建的基石。
雖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每個評為也許都有自己填寫選票的理由,有些人前后兩個賽季的數據提升并不是很明顯。甚至大體上差的不多,比如NBA歷史上身高最高的球員穆雷桑(由于腦垂體分泌失調,也的身高達到2,31米,比注冊身高相同的鮑爾略高幾毫米),他在1995-96賽季效力子彈(奇才)隊時,雖然數據增長并不是很多,但他14.5分9.6個籃板2.26次蓋帽的出色發揮還是獲得了該賽季的進步最快球員獎。而在1986-87賽季,戴爾·埃利斯剛完成史上最不可思議的進步,在小牛隊的三個賽季,他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板凳球員。來到超音速隊后,他一躍成為聯盟最優秀的得分手之一,17.8分的得分漲幅幾乎對所有球員都算是不可能的任務。
想進步要趁早
對于剛進入聯盟的球員,雖然他們在比賽中有沖勁有活力,但NBA畢竟完全不同于他們進入聯盟之前所在的大學或者其他的聯賽,想要馬上有出彩的表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82場比賽的漫漫長路更是讓新人們在常規賽末端暴露出更多的缺陷,甚至會使一些球員遭遇低潮,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新秀墻”。
相比較而言,在進入聯盟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這些新人大體上已經適應NBA的賽制,無論在精神上或者是體能上。這個階段對于所有球員來說都是最佳的“查缺補漏”時機,這時候的球員也有相對最大的進步空間。在這之后,球員們的發揮將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想要大幅提高自己的數據會非常堅難。在迄今為止一共產生的22位賽季最佳進步球員中,超過半數都是在這個階段獲得。這還不算小奧尼爾,看似他是在加入聯盟后第六個賽季獲獎,而實際上他的NBA生涯應該是在2000年轉會到步行者隊才算開始,之前他只是在開拓者隊的冷板凳上荒廢了四個賽季。近幾年的“進步先生”評選中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今年的三甲中,埃利斯和威廉姆斯都是二年級生,馬丁比他們早進聯盟一年;2006年的前三名迪奧、大衛·韋斯特和克里斯蒂奇也是大致如此。
2002-03賽季的進步最快球員阿倫納斯最能說明這個問題。阿倫納斯在大學時代就有展露出其籃球才華和領袖才能。2001年,阿倫納斯與網隊的杰弗森率領亞利桑那野貓隊一路披荊斬棘,闖進了NCAA的決賽,雖然最終還是敗給了實力雄厚的杜克大學,但阿倫納斯的能力得到一致認可。不過在2001年選秀大會上的過程遠沒有阿倫納斯想像的那么順利,直到第二輪第31順位才被勇士隊選中。這個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對他是一針催化劑,性格直率的阿倫納斯當時就發誓要讓之前沒有選擇他的球隊后悔。但在NBA的第一年,阿倫納斯表現的機會并不多,很多時間都是在板凳上度過。沉寂了一個賽季之后,阿倫納斯在接下來的賽季開始爆發,82場比賽全部首發,上場時間和得分都有大幅增長。來到奇才隊后,穩步提升的他入選了全明星陣容,上賽季更是被球迷選入全明星首發陣容,他的得票數甚至超過了卡特。
年輕球員更容易取得進步顯然是不爭的事實,大器晚成在競爭殘酷的NBA已經變得越發艱難。事實上,在NBA突然“墮落”遠比爆發來的容易。相對來說,年輕球員有更大的野心渴望證明自己的水平可以更上一層樓。
良禽擇木而棲
對于NBA的一些球員而言,他們往往在轉會之后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春天環境以及教練的改變使得出場時間多了,數據漂亮了。許多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球員迅速崛起,讓看起來暗淡的職業生涯變得熠熠生輝,在獲得進步最快球員的名單中有很多都和改換門庭有關。
去年的進步最快球員迪奧前兩個NBA賽季是在鷹隊度過的,在代表鷹隊參加的142場比賽中,迪奧只有14次得分上雙,這個數字在他來到太陽隊的第一個賽季達到了61次。除此之外,他鬼魅般地傳球和籃板球(尤其是前場籃板球的爭搶非常到位),使他還能在2005-06賽季場均至少拿到6個籃板和6次助攻。顯然,迪奧的“72變”源自他的轉會,在鷹隊時他的能力無法全部施展。而在“炮-轟”戰術打法的太陽,尤其是在全聯盟最好的組織后衛納什身邊打球是迪奧質變的真正原因。雖然在小斯回歸后,迪奧的表現出現一定下落,但沒有人敢小看已經破繭而出的他。
從多倫多到奧蘭多,麥迪完成了不可思議的蛻變,成為當時全聯盟最好的得分手之一。而當時魔術隊簽下麥迪,只是希望他在希爾身邊充當“皮彭式”的角色。在猛龍的三年,麥迪的球技漸漸得到了發揮,他和表哥卡特的“飛行打法”使猛龍成為聯盟最具觀賞性的隊伍之一。2000年全明星扣籃大賽一役,卡特無與倫比的彈跳和精彩絕倫的扣籃也許是歷史上最精彩的表演。意識到繼續留在猛龍就將永遠生活在卡特陰影下的麥迪選擇離開,而這個決定也讓他的籃球天賦得到了更早的發揮。
納什是太陽隊歷史上最好的控球后衛嗎?因為有另一個候選人凱文·約翰遜,答案多少會有一些爭議。1987年選秀大會,約翰遜在第七順位被騎士隊選中,處子賽季僅僅打了52場比賽,就被騎士隊在賽季中途交易到太陽隊。騎士為了得到首屆扣籃大賽冠軍拉里·南斯,輕易送走了NBA歷史上助攻排名第六的巨星。約翰遜首個賽季又在太陽隊打了28場比賽,得分(7.3到12.6)、尤其是助攻(3.7到8.7)都有大幅提高、這還只是個開始,在代表太陽隊出戰的首個完整賽季,他又得分和助攻提高到平均每場20.4分和12.2次。這樣的數據只能獲得進步最快球員,甚至有一點虧。納什兩奪常規賽MVP的時候,數據甚至都沒達到這個水平。當然,我沒有詆毀納什的意思,因為納什的加入,太陽從弱旅成為聯盟的強隊,這是他獲此殊榮的關鍵。如果不算首個賽季和1999-00賽季的短暫復出,約翰遜在太陽隊的10個完整賽季的平均得分和助攻達到18.8分和9.6次,他的7號球衣也在太陽隊退役。
剛才提到的戴爾·埃利斯也是改變環境,獲得新生的典型。埃利斯在1983年選秀大會第九順位被小牛隊選中。達拉斯人很看好埃利斯的前途,送出一份為期五年的合約。沒想到埃利斯在小牛卻遲遲得不到發展,多數時間只能坐在板凳上。一筆發生在1986年夏天的交易拯救了埃利斯的職業生涯,小牛隊把埃利斯送到超音速隊換來AI·伍德。埃利斯在西雅圖如魚得水,得分從7.1分暴漲到24.9分,讓1986-87賽季的進步最快球員獎項是誰沒有任何懸念。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埃利斯的巔峰時期,在超音速隊的四個半賽季,他平均每場球能轟下25分以上。1988-89賽季,埃利斯單賽季累計得到2253分打破了超音速隊傳奇人物斯潘塞·海伍德保持的2251分的球隊歷史單季得分紀錄,這個紀錄也一直保持到今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埃利斯是個狂熱的三分球射手,他也因此博得了“3D”的綽號。17個賽季的職業生涯,三分球命中率高達40.3%,一共命中1719次三分球,在聯盟歷史也僅次于雷杰·米勒和雷·阿倫,排名第三。小牛隊交易來的A1·伍德在達拉斯表現如何呢?事實上,他只代表小牛隊打了54場比賽,平均每場得到6.6分,而這也是A1·伍德在NBA的絕唱。兩位球員的表現反差如此之大,恐怕在NBA的交易史上都實屬罕見。
另類進步王
1996-97賽季的“進步31”艾克·奧斯丁的得獎經歷最特殊,與其說他獲得的是進步最快球員獎,還不如說他拿到的是最佳復出獎。奧斯丁在1991年選秀大會直到第二輪總第48位才被爵士隊選中,這等于預示著他的NBA之路絕對不會平坦。事實也是如此,處子賽季只參加了31場比賽,場均3.6分鐘得到2分和1.1個籃板,第二個賽季的境遇也大體相當。1993-94賽季,奧斯丁來到了新東家76人隊,雖然表現比之前略好,但只打了14場比賽后便不得不繼續尋找“飯碗”。奧斯丁離開了NBA,來到土耳其聯賽打球,在1995-96賽季,他平均每場可以貢獻22.3分和13.9個籃板,在土耳其他找到了巨星的感覺,優異的表現也讓他擁有重回NBA打球的資本、1996-97賽季,帕特·萊利執教的熱隊選擇奧斯丁作為球隊的一員,他憑借場均9.7分和5.8個籃板球成為熱隊中重要的角色球員,超過三年沒在NBA打球的他戲劇性地獲得進步最快球員獎。1997-98賽季是他職業生涯最好的賽季,在為熱隊和快艇隊效力的78場比賽中(熱隊中途將他交易,換來快艇隊的布倫特·巴里),他平均每場得到13.5分和7.1個籃板。這樣的數據也讓他在賽季結束后,終于和魔術隊簽到一份他夢寐以求的肥約,但他表現也隨之出現下滑。2001-02賽季的灰熊隊是他在NBA效力的最后一支球隊,之后他也來到我國的CBA聯賽效力。
聯盟歷史上聞名遐邇的“縮水賽季”(1998-99)的進步最快球員達瑞爾·阿姆斯特朗更具傳奇色彩。因為在高中和大學沒能混出名堂,阿姆斯特朗沒有機會通過選秀的途徑加入NBA,只能在美國本土其他聯賽、甚至是歐洲球隊效力。1994年夏天,阿姆斯特朗代表魔術隊參加了夏季聯盟,表現頗為搶眼。但直到1995年4月8日,魔術一紙10天的“短工合同”才讓他在接近27歲時迎來自己的“新秀日”。阿姆斯特朗的10天“新秀賽季”只為魔術打了3場比賽,2.7分鐘的出場時間得到3.3分和1次助攻。只計算效率,阿姆斯特朗數據可圈可點,這也讓魔術在之后繼續留下他。
1998-99賽季,阿姆斯特朗場均13.8分和6.7次助攻,這個數據看似和之前相比進步并不算大,可事實上,這個賽季要取得進步實屬不易。推遲三個月開始的常規賽徹底打亂了各隊的季前安排,許多人甚至以為整個賽季都可能被取消。另外,這次常規賽的密度也是超過以往,每支球隊甚至有連續三天打球的“特殊待遇”。該賽季艾弗森以26.8分獲得得分王,而這個分數也是1957年保羅·阿里津之后,聯盟最“可憐”的得分王,這也從另一面說明這個賽季的艱難。另外,阿姆斯特朗還在這一年獲得了最佳第六人,他也是聯盟歷史上惟一一個同時包攬這兩個獎項的球員阿姆斯特朗是聯盟不折不扣的大器晚成球員,從“短工”球員成長為“草根領袖”,他的蛻變經歷足以贏得任何人毫無保留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