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不按程序執法 違背司法公正
法官替被告炒股違背了司法中立,事實上是將本該屬于債權人的可期待利益強行轉移給了債務人。
近日,有媒體報道說,武漢有家公司欠下184萬元債務,名下的184萬元股票被法院凍結。當債主提出要變賣股票兌現時,執行法官卻認為這批股票有升值潛力。在征得原、被告同意后,法官將這批股票“捂”了一段時間,并成功使其變成了423萬元。
這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法院執行完結,債權人拿到了執行款,債務人更獲得了239萬元增值收入。從個案來看,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比起一張法律白條要讓人欣慰得多。但問題并不在結果而在過程。如果我們認可了法官替被告炒股是我們可以接受的程序,那么我們也必須接受這一程序將可能帶來的一切后果。法官是否適合代為當事人進行股市操盤?這種操盤行為是否可視為執行工作的當然組成部分?如何判斷拋售的時機?虧損之后導致執行不能怎么辦?這當然不是執行法官,更不是司法所能承擔的后果。
不否認債務人的可期待利益應該得到司法的尊重,但債權人呢?如果債務人按時履行生效裁判文書,債權人也可以將這筆執行款項投入股市,可能也會獲利頗豐。法官“捂”住債務人的股票,實際上是將本屬于債權人的可期待利益“捂”在債務人的身上。假設債務人的股票真得漲勢喜人,除了延遲履行時間,并由法官來替債務人炒股之外,難道就沒有更好的符合程序公正的辦法了嗎?
當然不是。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52條規定,對被執行人在其他股份有限公司中持有的股份憑證(股票),人民法院可以扣押,并強制被執行人按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轉讓,也可以直接采取拍賣、變賣的方式進行處分,或直接將股票抵償給債權人,用于清償被執行人的債務。也就是說,對已到期的債務,被執行人只有股票可以執行的,要么轉讓,要么拍賣、變賣、要么抵償。法律沒有規定債務人可以將股票“捂”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拋售,更沒有授權法官替債務人來“捂”住股票伺機拋售。如果債務人認為他的股票確實漲勢喜人,那么債務人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籌措資金來履行債務,從而保留他的可期待利益。
也許武漢的個案的確在三者之間實現了各方所期待的公正,沒有程序公正的結果公正也并非司法所追求的公正。個案中的當事人也許會滿意,社會卻難以滿意這種將更多執行置于不確定狀態之下的所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