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1.55億特別國債用于購買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成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辦法》7月5日開始實施,引發了股票市場振蕩下跌,成交量也大幅度萎縮,顯示投資者觀望氣氛增濃,究竟給當前資本市場帶來多大影響?今后投資策略應該如何選擇?
財政部有關負債人就特別國債發行指出:財政部發債購匯相當于用特別國債替換部分央行票據,是財政部用1.55萬億特別國債置換央行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意味著本次特別國債將不向人民銀行定向發行,也不是向社會直接發行,將增加人民銀行持有的國債,增加對貨幣政策操作的支持,央行無須繼續發行央票,而以賣出國債來代替,為人民銀行公開操作提供一個有效工具。央行根據流動性情況,按照公開市場操作節奏和力度,逐步賣出特別國債回籠貨幣,當流動性不足時,央行則可以買入國債投放貨幣,從而實現從此前發行央票對沖流動性,轉向買賣特別國債對沖流動性的模式上來。

2006年以來,央行已經先后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5次動用基準利率。從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統計數據看,還不算回購操作,去年央票就發行3.59萬億,是特別國債1.55萬億的2.3倍,去年到期央票為2.65萬億,今年截止目前央票發行量為2.58萬億,央票存量為4.16萬億,今年7月到年底央票到期規模在1.42萬億~1.448萬億,如此龐大的到期票據接近1.55萬億特別國債發行量。
按照目前貿易順差額月均180億美元計算,下半年外貿順差將輸入8200億人民幣的流動性,再加下半年月均新增外匯儲備約210億美元,每月因此要月均新增貨幣投放約1500億人民幣,下半年則新增9500億人民幣。按照目前流動性對沖方法,那么央行每月央票發行量將不低于3000億元,顯示央行繼續要承擔更大的央票發行壓力。
綜合以上因素分析,央票到期量、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增長輸入的流動性,年內可達2.23萬億的新增流動性,相當于1.55萬億特別國債的1.44倍,從上述對沖流動性角度看,似乎對未來流動性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但卻已經構成未來流動性預期及參與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尤其是股票市場心理上和實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用1.55億特別國債置換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成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所得1.55億人民幣資金將投資于海外市場,估計很可能像外匯儲備那樣的投資,基本多集中在美國中長期國債上。
《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辦法》7月5日開始實施,顯示QDII資格獲得者已經從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境外投資范圍,放寬到了信托公司、證券和基金公司,也可以進行境外投資。目前已有19家銀行、4家保險公司、1家基金公司獲得QDII資格,批準額度為205億美元,并推出47款相關產品。有關部門估計將有9家證券公司可獲QDII資格,還有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預計超過30家公司取得QDII資格,那么QDII額度也會大幅度提高。
近日工商銀行“東方之珠”代客境外理財產品,募集資金44.5億人民幣,南方基金向監管部門遞交QDII業務申請,首只QDII產品為主動型基金,投資于全球基金及港股,計劃發行規模8~10億美元。假設每個獲得QDII資格公司平均推出3個產品,每個產品規模若為50億人民幣,則流出資金約在4500億至5000億人民幣。如果下半年以后如此大的QDII額度放行,再加上1.55萬億特別國債年內成行,不言而喻地對股票市場所需資金的分流現象甚為嚴重。
我們經常說要學習和借鑒成功資本市場的經驗,總體上無非是兩條,第一條,讓本土優秀成長型企業,尤其是國民經濟骨干企業,在本土證券交易所上市流通交易,同時設法吸引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優秀成長型企業,來本土證券交易所上市流通交易;第二條,讓本土資金留在本土資本市場上,同時創造條件(如股票交易免稅)吸引其他國家和地區資金流向本土資本市場。世界上成功有影響的資本市場,像倫敦、紐約、法蘭克福、東京、新加坡和香港,無不是這樣。
在我們發展資本市場過程中,現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H股超過370只,紅籌股超過90只,新加坡上市的S股(稱為龍籌股)119只,在紐約和倫敦上市的N股和L股,以及在東京上市的T股,近期似乎也在急起直追,積極招攬國內企業去他們那里上市。那么,我國發展資本市場為什么不能像它們那樣,趁當前流動性偏多之際,吸引其他國家和地區優秀成長型企業,到中國股票交易所上市,擴大股票供給,從而起著A股市場做實“泡沫”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讓H股和紅籌股加快回歸A股市場,加大國民經濟骨干優秀成長企業股票供給量,一方面有做實“泡沫”的作用,另一方面促進做強做大資本市場。總比發行特別國債置換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組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通過QDII,把國內肥水(資金)引流到海外資本市場上的田里要好。

特別國債發行置換,雖然能夠代替部分央票對沖流動性,使央行調節和控制貨幣發行和流動性管理,變被動為主動,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通過QDII將“偏多”的流動性疏引到海外市場。可是特別國債發行是長期債券,估計為10年期,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4.4%,特別國債發行可能令市場收益率上行至約5%,人民幣升值年平均5%,美元利率為5.25%,則其超額匯率損失(國債利率+人民幣升值幅度-美元利率)為4.75%。損失部分可能還是由財政損益基金補平。從根本上講,發行特別國債是向老百姓借錢,財政損益基金補平也是老百姓納稅的錢,可見打理特別國債置換的2000億美元,如何保值增值對考核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經營成效的難度的確夠大。
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和QDII吸收國內流動性,然后將其投資于海外,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匯率風險就難以避免,而且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或加大,匯率風險也跟隨加快或加大。全球過剩資本基本瞄準中國資產或資本的這個“價值洼地”,妄圖用各種手段、渠道、方法涌進洼地,在目前我國投資回報率高于海外投資回報率情況下,而國內資金用特別國債和QDII流出洼地,這種國際與國內資金的反向流動,豈不是拱手相讓“價值洼地”嗎?高成本的特別國債置換的2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外國投資和投機者獲得的人民幣,又反向流入國內資產或資本市場,如黑石集團在獲得30億美元投資后,欲入股藍星公司股份就是例證。假使國際資本滲透中國資本市場力度和占有市場份額加大,或者占領資本市場的主陣地。而特別國債和QDII流出的資金,在匯率風險和投資風險雙重影響下,博弈結果可能會“遍體鱗傷”,最終使高成本的特別國債付出高代價,通過這種模式建立起來的外匯儲備保值戰略難以有效實施,與此同時,還給我國資本市場能否持續穩定發展埋下一定隱患,這是非常值得市場各方人士高度關注,以及需要從戰略上認真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