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之后的CEC,還需要通過資源整合與自主創新等途徑做強。然而,由大到強,CEC尚需很多努力。
繼兩年前鯨吞老牌IT國有企業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后, CEC(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再現大手筆:接盤重組南京熊貓等7家IT國企。CEC在“超常規”做大自己。
“CEC系”越滾越大
5月15日, CEC、江蘇省國信資產管理公司、南京市政府在南京共同宣布,南京中電熊貓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南京中電熊貓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由CEC、江蘇省國信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與南京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三方聯合投資10億元組建,并作為CEC未來在南京地區發展的旗艦。
在此次重組中,CEC以旗下的南京長江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南京三樂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南京中電信息實業發展有限公司3家企業的股權及現金出資7億元,占70%的股份;江蘇省國信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在南京熊貓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南京華東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南京金寧電子集團有限公司、科瑞達電子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作價投入,分別占15%的股份。至此,上述南京熊貓電子等7家企業正式并入南京中電熊貓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納入CEC旗下。
此次重組, CEC的版圖再度擴張。在新增南京熊貓和華東科技兩家上市公司后,CEC控股的上市公司總數已達13家。
實際上,從幾年前開始,CEC的重組、擴張步伐就沒有停止過。CEC是國內信息產業的旗艦企業之一,組建的初衷是接手原電子部的數百家部屬企業,但一直存在著產業整合嚴重不足、同業競爭嚴重的問題。1999年公司重新成立時,CEC就開動了“重組再重組、改制再改制、上市再上市”的規劃。
2003年開始,CEC推動了下屬公司中軟總公司(現為上市公司“中國軟件”)的整體改制和上市。同時,CEC自身的重組也開始進行。
2003年8月,中國電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掛牌。同年12月,CEC購買了香港上市公司運盛(中國)(0085.HK)。之后,CEC把中國電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資產注入運盛(中國),實現其在海外上市,這就是現在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電子(0085.HK)。
之后,CEC再次吸引業界眼球的大手筆是——2005年8月,在國資委的主導下,把老牌、重量級國有計算機企業長城集團納入自己的麾下。
據知情業界人士分析,成功整合了長城集團的CEC實力大為增強。根據CEC公布的財務數據,2006年中國電子(不含南京托管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6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利潤總額16.3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創CEC歷史最高水平。
由大到強尚需努力
除了并購整合國有IT企業外,CEC還把觸角伸向了國際企業。就在南京中電熊貓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掛牌的同一天,5月15日,長城電腦發布公告,正式宣布收購京東方持有冠捷科技的10.27%股權。據業界人士推斷,長城電腦后期可能會再增持冠捷科技的股份。
事實上,長城電腦收購冠捷科技的股份,也符合長城大股東CEC的戰略思路。據悉,長城并入CEC后,就確立在其核心業務顯示器市場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同時,在手機業務方面,CEC也在擴張。今年4月8日,飛利浦正式宣布,已完全將剩下的手機業務售予CEC。該業務在今年第一季度營收約為5500萬歐元,這次并購開辟了CEC跨國并購的先河。
通過系列重組并購的“超常規”擴張后,CEC在不斷做大。然而,做大之后的CEC,如何優化整合內部資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做大的同時做強,才是業界更為關注的。而這也是CEC正在瞄準的方向。
據CEC在年初公布的信息,2006年整合重組成效顯著,壓縮了企業數量和層級,優化了資源配置,企業結構得到明顯改善。CEC總經理陳肇雄介紹,此次重組南京7家IT國企,將繼續沿著優化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產、突出主業發展的方向發展。
然而,有分析人士指出,CEC旗下的上市公司之間還存在不少同業競爭問題,如南京熊貓與夏新電子、深桑達之間存在同質業務問題,后續還需要大規模的整合工作,這也給CEC提出了考驗。
在業務重組整合的同時,CEC也在思考如何提升自我創新能力。5月14日,陳肇雄在CEC科技創新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由大到強跨越的必然選擇。CEC只有在電子信息產業科技創新領域充分發揮中央企業的帶動力、影響力和控制力,才有資格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真正的國家隊。”
最近業界有傳聞稱,CEC要并購中星微。中星微是中國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芯片企業,其“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是第一個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目前客戶已經覆蓋了歐、美、日等16個國家和地區。倘若傳言中的“CEC并購中星微”成為現實,那將對CEC提升自主創新實力和國際化,都是一大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