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IT公司或陷裁員風波,或被裁員傳言中傷。
或由于業務結構型調整,或迫于激烈的競爭,或處于合并后的陣痛之中,IT公司裁員的理由很多,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降低成本。
成本、成本,要命的成本。
雖然最近英特爾和IBM都直接或間接否認了裁員上萬甚至上10萬的謠言,但不可否認的是,各ICT巨頭都在為盡可能地降低成本而苦惱,裁員似乎不可避免。
迫于戰略調整需要
本來過得還算滋潤的IBM,最近也著實為裁員謠言而鬧心。有謠傳說IBM將裁員10萬人,甚至更多,這對于總員工約為35萬的IBM來說,簡直是個開不起的玩笑。
近日,一個名叫Robert X. Cringely的作家、記者在博客文章中稱,由于IBM運營狀況不佳,急需重組,可能啟動一項超過10萬人的裁員計劃。文章一出便引起軒然大波,IBM的高層和工會都反應強烈,前者發內部郵件辟謠,安撫受裁員傳聞驚嚇的員工;更搞笑的是,后者甚至號召員工“罷工”一刻鐘、抗議這個“可能具有地震般效果”的裁員傳言。
盡管在2006年,IBM收入為914億美元(惠普全年營收917億美元),暫時讓出了世界IT公司霸主地位,但IBM保持著比較令人滿意的盈利狀態。Annex Research調查公司總裁、分析師Bob Djurdjevic認為,為了實現自己的外包目標,IBM可能結構性裁員上千人,“上10萬人數的裁員根本不可能”。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有業內人士認為,IBM裁員也許并不是空穴來風。IBM目前還處于從低增長向高增長領域轉移的戰略調整中,勢必對全球范圍內的員工進行重新分配,因此其可能的戰略選擇就是,在工資低的國家和地區增加雇員數量,提高外包業務份額。最近數月內,IBM把許多關鍵的運作轉移到印度和中國,這必將會影響其美國本土員工的結構組成。
就在5月初,IBM的美國IT服務部門決定裁員1300多人,受到波及的領域主要包括計算機服務器系統業務、技術整合和管理以及財經服務。其實,早在4月17日發布2007年第一季度財報時,IBM就曾表示,將在美國削減運營支出。
盡管IBM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財報,但眼尖的人還是挑出了其中蘊含的“殺機”——IBM來自美國本土的營收還占總收入的“大頭”,但相比歐洲和亞太地區兩位數的同比增長來說,其1%的營收增長多少有些說不過去。IBM首席財務官Mark Loughridge就曾表示,IBM美國本土的第一季度的業績明顯疲軟。
而近日也有分析人士表示,IBM雖然看起來運轉良好,收入、利潤等也在持續增長,但其每個員工創造的價值還不太令人滿意,龐大的人員組織架構顯然制約公司的成本控制,如何讓每個員工的工作“更有效”、“更有成果”是值得IBM考慮的問題。
競爭激烈惹的禍
“我們要繼續大力削減成本、提高利潤,有可能進一步重組,裁員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說這句話的不是別人,正是惠普CEO馬克#8226;赫德。惠普況且如此,近年來兩強爭霸戰不斷升級的芯片廠商AMD和英特爾更是如此。
自從4月初AMD發布財報(凈虧損6.11億美元、營收同比下滑7%)后,AMD可能重組并導致裁員的消息不斷傳出。最近,AMD邁出了削減支出的第一步——宣布全球裁員430人,雖然人數少得讓有些人覺得“不值得一提”——僅占總員工數的2.6%,但其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不容樂觀。
“此次裁員的部分目的是削減收購ATI 所產生的冗余,但主要還是為了降低運營成本。”AMD發言人Mike Silverman近日表示。為了扭轉業績下滑的頹勢,AMD 在發布巨虧的財報后,就宣布將出臺重組計劃,并將削減5 億美元資本支出。當時就有一些分析師猜測,AMD 可能會啟動裁員計劃。
由于業績持續下滑,英特爾去年也曾宣布將裁員10%,以實現2007年削減20億美元運營成本的目標。幸運的是,與此同時,酷睿2新型處理器的熱銷讓英特爾重新回到了增長的軌道,逐漸從AMD手中“收復失地”。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公布的最新數據,按照處理器營收計算,英特爾第一季度在全球處理器市場占據了80.2%的份額,高于上一季度的75.7%;而AMD的市場份額則從上一季度的15.7%降至11.1%,下滑了4.6個百分點。
市場調查公司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分析師Doug Freedman認為,在單核向多核處理器戰略轉移過程中,英特爾曾經處于劣勢。而“AMD現在在多核產品方面,和英特爾還有一些差距,要恢復失去的市場份額,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BMO Capital Markets 分析師Brian Piccioni 便預言,AMD不得不將在近期繼續裁員。
而由于近年來在閃存產品方面持續虧損,來自華爾街方面的壓力很大,英特爾5月初表示,英特爾在新墨西哥州的135納米制造工廠8月份將停止生產閃存芯片,計劃屆時裁員1000人左右。英特爾發言人Chuck Mulloy表示,此次裁員雖然和去年英特爾CEO歐德寧宣布的裁員計劃沒有直接關系,但和英特爾公司控制成本、精簡機構的目標是一致的。
重組“并發癥”
雖然在現在ICT企業的競爭態勢下,更大的規模并不意味著更強的實力,但為了增強自己的某些業務或實現利益最大化,一些行業巨頭還是選擇了合并,這就難免讓一些員工最終被動地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諾基亞西門子(以下簡稱“諾西”)和阿爾卡特-朗訊裁員顯然就屬于這種情況。
今年4月1日開始,諾西公司開始正式合并運營。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及客戶縮減基礎設施投資,諾西公司一成立就面臨著嚴峻的市場考驗。《華爾街日報》此前預計,這一合并協議有望使兩家公司每年共節約研發開支15.8億美元,僅西門子公司,到2010年,預計每年將節約15億歐元費用。而除了整合和更好地利用銷售和市場組織、減少企業一般管理費用、加大研發的效率外,費用節省更主要就來自于裁掉重合的職能部門及人員。
5月初,諾西公司宣布了削減成本的目標,預計裁員人數達9000人,其中德國2900人、芬蘭1700人。而其實早在去年6月宣布合并后,諾西就預計在未來4年內,將裁掉6萬員工中的10%到15%。
就在4月份,諾西調低了此前的今年年度營收預期,稱市場增長在未來幾個月可能很“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裁員就更顯得必要甚至急迫。“裁員是為了讓諾西現在和將來更有競爭力。”新公司CEO Simon Beresford-Wylie說,“為了給員工更好的發展機會、給股東更大的回報、給顧客提供更有成本優勢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裁員是必走之路。”
5月12日,阿爾卡特-朗訊發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同比下滑35%,為1.99億歐元(約合2.68億美元);營收為39億歐元,同比下滑8%。而在今年2月份宣布的3年內裁員1.25萬人的計劃,目前正在實施之中。
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