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降低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到下調手機保號費上限,信息產業部手機資費改革已經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信息產業部相關人士也進一步明確,手機資費“雙改單”條件已成熟。
2月8日,北京移動全面推出了全球通“暢聽99套餐”,全球通用戶只要申請此套餐,接聽電話即可免費。
5月8日,信息產業部網站上發布了用戶意見調查問卷,征求用戶對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的意見。同時,信息產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也著手籌備下調手機停機保號費的上限標準。雖然信息產業部相關人員表示這兩項舉措“還處在征求意見階段,如何改革尚無定論”,但業界紛紛猜測這是手機資費“雙改單”的一個開端。
記者從信息產業部經濟調節與通信清算司獲悉,針對當前移動電話資費存在的主要問題,信息產業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馬上就要采取系列措施,降低移動電話資費水平,包括積極推進移動電話單向收費——在整體資費水平逐步降低的前提下,全面實現手機單向收費;降低移動電話國內漫游費——下調國內漫游費價格上限,允許企業自主向下浮動;進一步清理套餐資費——要求電信企業簡化套餐形式,提高透明度等。
信息產業部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手機資費“雙改單”已是大勢所趨,信息產業部也明確規定了將不再審批雙向的計費方案,預計在兩年之內可以全面實施手機單向收費。
“雙改單”條件成熟
自1997年來,單向收費的政策一直“呼之欲出”,卻總在最后關頭“難產”,而這次的動作似乎反映出比較強的信號。
信息產業部經濟調節與通信清算司副司長彭曉芳表示,經過深入研究,信息產業部認為,在全國范圍內加快推進移動電話單向計費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
彭曉芳介紹,通過近年來的改革,移動電話資費水平已經在不斷下降,單向收費和準單向收費的方式已經在各地逐步付諸實際,目前全國已經有接近50%的移動電話用戶使用的是單向或準單向資費方案。
2002年起,信息產業部對部分電信業務實行市場調價,隨后幾年又陸續對個性化回鈴音、因特網寬帶接入等更多電信業務資費實行了市場調節。2005年10月起,對國內長途電話通話費、國際長途電話及臺港澳地區電話通話費、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和固定電話本地網營業區間通話費實行資費上限管理。
“2006年我們加大了推進力度,明確鼓勵和引導移動通信企業實行單向收費,并得到了移動通信企業的積極響應。”彭曉芳表示,北京、廣東等地移動通信企業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單向收費的資費方案。而2007年信息產業部則將“鼓勵和引導”改為“全面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大了。
雖然全國電信資費總體水平逐年下降,但各地不平衡狀況仍比較突出,特別是北京等地區的移動電話資費水平明顯偏高,用戶的反對之聲十分強烈。對此,“2006年信息產業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企業降低上述地區的移動電話資費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上海等高資費地區移動電話水平有了明顯下降,地區間的差異正在逐步縮小”。
以北京為例,據統計,2006年第三季度,北京市移動電話價格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近兩成,“如果以第四季度相比,下降幅度可能更大”。
分步驟實施
“雙改單”既要保證資費不能增加,也要保證移動通信企業略有盈利,平衡用戶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的確是很復雜的工作。業內人士指出,用戶希望費用降低,而降低了資費很可能打破現在移動企業的競爭格局,例如聯通目前盈利的只有幾個省,同時,降低移動資費必然要給固話運營商帶來挑戰,因此,能否在保持有效的競爭機制基礎上進行改革是關鍵。
對此彭曉芳表示,“盡管我們認為環境已經成熟,但不能要求目前所有的資費都馬上轉為單向,畢竟有些地區通過雙向套餐的形式已經將資費降到很低,因此‘雙改單’不是簡單的將資費減半,我們力爭讓用戶有選擇權、企業有承受力,并做到平穩過渡。”
為此,信息產業部要求電信企業新出臺的資費方案,都要是單向計費的資費方案,對雙向計費方式的資費方案不再進行審批。信息產業部同時要求電信企業在設計資費方案時,“不得借機漲價”,“不得提高資費水平”,要減少方案種類、簡化資費結構,以便于消費者直接選擇和使用。
有用戶反映,電信企業在進行業務宣傳時,套餐不清不楚,有意夸大優惠幅度,模糊資費構成和限制條件,造成了許多資費“陷阱”。對此,信息產業部嚴格要求電信企業明碼標價,清楚準確地告知用戶相關資費標準和收費構成,嚴禁各類虛假宣傳和價格欺詐行為。
另外可以看到,目前移動電話資費呈現出兩種發展趨勢,一是向單向和準單向資費方案發展,另一種是向雙向低資費方案發展。因此信息產業部明確要求電信企業原有雙向計費方式的資費方案可繼續發展用戶,用戶可以自主選擇雙向或單向的資費方案,也就是說將有一段過渡時期,雙向計費與單向計費方式并存,并逐漸實現轉移。
彭曉芳透露,2007年的工作重點就是推進移動電話計費方式的改革,逐步限制雙向收費,相關的工作已經開始展開。
漫游費、保號費雙管齊下
對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評估和下調,是今年信息產業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隨著本地資費的不斷下降,漫游通話費相對較高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目前,手機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移動電話預付費業務為0.80元/分鐘,其他企業為0.60元/分鐘。雖然2005年國內漫游通話費實行上限管理之后,企業推出了本地、漫游同價的資費套餐,但漫游通話費總體降幅并不明顯。
5月8日至31日,信息產業部通過機關網站向用戶發布調查問卷,征求用戶對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的意見。隨后還將在5月至7月間向電信企業及研究機構征求意見和上限調整方案,并進行成本監審;8月至9月匯總歸納各方意見;10月就歸納方案聽取意見;11月研究各方意見并制定調整方案后,于12月公布上限調整方案。
同時,停機保號費的征求意見也在進行中。
自2000年信息產業部批復同意中國移動收取停機保號費,上限標準定為每號每月20元后,2002年,信息產業部又批復同意中國電信收取停機保號費,每號每月不得高于5元。在此上限標準下,具體資費標準由電信企業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而目前,各地電信企業收取移動電話停機保號費的情況不一,有的是20元上限,更多的為10元以下。而隨著資費水平降低,移動電話停機保號費上限就顯得有些過高了,同時移動電話和固定電話保號費的管理方式不一致,也需要統一。
因此,從2006年開始,信息產業部著手研究調整手機停機保號費上限標準問題,同時對固定電話的停機保號費也進行了研究。目前正在征集意見的內容,包括停機保號費的收取是否合理、能否取消;其上限標準應為多少;當寬帶業務與固定電話業務捆綁時,停機保號費應如何收取等,相信不久就會有政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