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畝”不是一個普通的數字,溫家寶總理曾在多種場合提到它,它還被寫入了“十一五”規劃綱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加以重申,它是我國耕地管理的防守底線,“堅決不允許突破”,這是今年以后國土資源部的一項“政治任務”。那么國土資源部將如何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大監管力度呢?本報執行總編輯孫定與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主任兼國土資源部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主任王廣華進行了深入探討。
死守18億畝耕地
主要觀點
要堅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必須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宏觀調控,通過建設用地網上審批、批后供地在線監控以及遙感定位批地情況形成三級遞進的嚴格掌控。
孫定: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在這種剛性的要求下,金土工程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王廣華: 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粗放式的利用更是造成了大量土地資源被無節制地占用。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截至1996年10月31日,我國耕地面積為19.5億畝;2006年10月31日,這個數字銳減為18.27億畝,10年凈減少1.24億畝,平均每年凈減少1240萬畝。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2億公頃(合18億畝),這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對信息技術支撐和服務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土工程由曾培炎副總理提出并命名,是面向資源監管、調控和服務的國家目標開展的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工程,是國家電子政務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土工程一期已經進入緊張的實施階段,有望在年底基本完成,這一系統建成后,通過建設用地網上審批、批后供地在線監控以及遙感定位批地情況三級遞進的3S技術手段,各地的土地資源使用情況就能被隨時掌握。
在國土資源部的網上辦事大廳里,以“農轉用審批”為例,網站上可以查到詳細的審批程序。辦文時限也有嚴格規定:收件初審在11個工作日內完成,專項審查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要件齊全,會審會通過的材料,自接到用地申報起40個工作日內上報國務院;國務院批復并收到符合要求的繳款回執后,在兩個工作日內辦理批復并下發給申報單位。所有報件一律通過網絡進行報批,收件和審查都按既定的程序運行,報件走到哪里在網上都可以查詢清楚,也利于監察部門進行全程監督,這杜絕了以前手工辦理時責任不清、暗箱操作等諸多弊端。
供地和批地是兩套系統,通過批后供地在線監控可以了解土地出讓情況,出讓給哪個行業、在哪個位置、何時出讓等信息都一清二楚,利于決策層掌握行業過熱或過冷的變化,假設近段時間哪一類建設批復用地比較集中,就要對其進行分析,主動進行宏觀調控。
另外,我們還將用衛星遙感影像來監測項目是否在批復的土地上建設,如果發現違法實施將嚴查嚴管。信息化使辦事流程透明,數據可管、可查,起到了很強的震懾和約束作用。
孫定: 金土工程產生的背景是怎樣的,實施規模如何?
王廣華: 2002年,國務院17號文件提出重點建設金關工程、金稅工程、金盾工程等12個電子政務系統時,對國土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提得還不是很多。這幾年土地、礦產、能源等資源緊缺,矛盾日益突出。
2004年1月13日,曾培炎副總理到國土資源部視察工作時指出:“國土資源工作,信息化大有可為,希望進一步深入運用,提高國土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水平,通過地上查、天上看、網上管,不放過對每一塊土地的監管。” 信息技術手段成為新形勢下提升國土資源管理水平、加強土地調控的關鍵。
2006年6月13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金土工程一期建設項目(中央投資部分)初步設計》,這標志著歷時兩年半的國土資源部金土工程一期建設項目的立項工作全面完成,金土工程進入全面組織實施階段。
金土工程建設主體分為四大塊:一是建立耕地保護國家監管系統,就是剛才談到的保有18億畝耕地,要建立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保護信息化監管體系,實現對耕地的實時動態監測,及時掌握耕地占補、結構調整和違法用地等情況,為耕地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持。
金土工程的第二大任務就是要建立礦產資源國家安全保障系統,即建立全球重要礦產信息系統和覆蓋全國重要礦產分布區的基礎數據庫系統與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的有效監管和調控。
三是建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指揮系統。即建立全國地質災害數據庫,部署重大地質災害區的網絡化監測體系,及時、科學地預警、預報地質災害,提高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能力,計劃在金土工程一期完成后的兩年時間里建立覆蓋到全國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近年來地質災害頻繁,每年都要死很多人,怎樣及時判斷將要發生的地質災害,盡早疏散人群,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構建全國聯網的應急指揮預報系統,就能讓地質專家坐在不同的地方參與會商、判斷災害嚴重程度。
最后一個任務是建立基礎性、戰略性國土資源數據庫,即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建立國家地籍數據庫、全國地質鉆孔數據庫和資源與環境遙感監測數據庫,形成面向全社會的信息服務體系。
孫定: 能描述一下金土工程上線后,對政府工作有什么效益提升和質的變化嗎?
王廣華: 金土工程目前著重抓兩大塊內容:一是耕地保護國家監管系統;二是礦產資源國家安全保障系統。金土工程邊建設邊投入使用,以便讓它盡快產生效益,讓信息參與到宏觀調控中去。當系統建成后,在國土資源部任何一臺電腦上都可以實時看到用地狀況,能夠及時發現違反規劃計劃的現象,快速預知土地計劃夠不夠用、規劃指標是否合理等情況。
同時,它在決策層面也將起到更快、更準的作用,輔助用地結構分析。當天的數據馬上就能顯示出來,這些數據能夠幫助決策層決策應該控制或加速哪類行業的發展。
在執法監管方面,系統實施后就能第一時間了解到并制止違規操作,及時避免因后期拆除違法用地上的建筑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礦業管理方面,探礦、采礦證書的發放都將放在網上進行,什么樣的礦產稀缺,在國內外市場上礦產品價格的變動情況,都能通過系統快速掌握并及時分析、調控。
1億元資金與65個節點
主要觀點
“金土工程”一期投資1億元,每一分都要用到實處,從前期的詳細設計入手,對每一筆資金投入都做出詳細的分析,搭好總體框架,細化到各個單元。
孫定: 據了解,2006年11月,“金土工程”正式啟動,一期投資1億元。這些資金主要用于支撐哪些建設?
王廣華: “金土工程”一期建設任務包括:建立金土工程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制定相關指標體系;建設和完善包含土地利用現狀、基本農田、項目建設用地、土地供應備案、礦產資源儲量等18個數據庫在內的國土資源部數據中心;建設耕地保護、礦產資源管理、國土資源信息統計分析與決策支持、信息服務等4個應用系統; 建設相關的安全保障和運行維護系統。
曾經有報道指出,金土工程一期存在與“數字國土”項目重復申報的問題。實際上金土工程如果沒有“數字國土”的前期建設支撐,是無法用1億元左右的資金完成對65個節點(64個城市+1個部機關)的全面建設的。“數字國土”中每年有幾千萬元用于建數據庫和開發辦公系統,以及支撐國土資源部的主要業務系統。但系統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投入資金用于后期的開發、改造。
當然,要避免“重復投資”,還應該從前期的詳細設計入手,對每一筆資金投入都做出詳細的分析、設計,搭好總體框架,細化到各個單元,把錢用到實處。
孫定: 國土資源的信息管理數據量大、結構復雜,而所有的監管都必須建立在準確的數據基礎上,在數據的采集和管理方面有何保障機制?
王廣華: 國土資源的數據獲取有其獨特性,別的部委信息系統的數據大多來源于自身的業務管理過程,有些還是垂直管理體制,比如前兩天我們參觀學習的金盾工程和金關工程等。而土地、礦產、海洋和地質等基礎數據,許多是不能直接從業務管理過程中獲取的,必須借助于測繪、調查、遙感等手段單獨采集空間地理信息,它是一個龐大的并且單獨進行的項目。
我們現在使用的土地基礎數據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全國第一次土地調查的結果,雖然每年都更新調查,但現勢性仍然不夠,就是因為它不是在業務管理過程中直接進行更新的,而是要單獨調查。國務院已經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計劃到2009年下半年完成。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底層數據將變得更準確、可靠,粒度更小,更有利于決策分析系統。
必須一上班就開電腦
主要觀點
信息化建設的過程除了帶動相關技術跨越式發展,還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土資源管理的方式。信息化觸角一直延伸到地方,連縣一級的審批也都必須在網上進行,只有在網絡內運行,才能更好地納入監管體系。
孫定: 國土資源部通報的2006年土地違法案件數字驚人:土地違法行為131077件,涉及土地面積近10萬公頃,其中耕地4.3萬公頃,屬于去年當年發生的違法行為與2005年相比,涉及的土地面積上升了近九成。如何利用信息化堵住這些漏洞?
王廣華: 國土資源部1999年7月才成立信息中心,再過兩個月剛好是8周年時間。比起公安部、海關總署等部委的信息化建設來說,我們起步較晚。但隨著這幾年國土資源監管力度的增強以及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信息中心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家對信息化的希望值也越來越高。
以前手工辦理一些業務時,可能會出現因人情而不按規則辦事的現象,當所有的業務都在信息化平臺上進行時,透明化管理堵住了很多漏洞,監管力度無形中得到增強。我們對以后的信息化要求是:必須一上班就開電腦,因為每個人的電腦都是整個審批系統上的一個環節。這種信息化觸角將一直延伸到地方,連縣一級的審批也都必須在網上進行,只有在網絡內運行,才能更好地納入監管體系。
信息化建設的過程除了帶動相關技術跨越式發展,還將從根本上改變國土資源管理方式。
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包括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政務管理及信息服務,以及國土資源空間/非空間數據一體化管理。基礎數據庫建成后,不光包括土地信息,還有礦產、地質、海洋、測繪等信息資源都將被更好地管理起來。
《國土資源信息化“十一五”規劃》中指出,金土工程、數字國土和數字海洋工程以及數字中國基礎地理框架建設是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工程,金土工程主要偏重于政務和管理系統,而“數字國土”則重在“天上看、地上查”的過程。
孫定: 國務院辦公廳在17號文中明確提出了我國各級政府建設政府門戶網站的要求,確立了政府網站在電子政務框架中的地位。國土資源部的門戶網站是否也是由信息中心建設并維護的?
王廣華: 國土資源部的網站是在政府上網工程中最早一批建立起來的,由信息中心負責建設與維護。該網站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以及社會公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形成統一政務服務平臺和效能監督平臺。可在網上辦事大廳提交業務申請及相關材料,并查詢辦理結果。
同時在去年12月我們還開通了資源網www.lrn.cn,這是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主辦的公益性資源信息綜合服務網站。它和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并存且互補,門戶網站是國土資源部主辦的政務網站,主要發布國土資源方面的政策法規;資源規劃、計劃;土地、礦產的審批事項,收費項目與標準;土地、礦產違法案件的行政處罰依據等政務信息。而資源網更偏重于資源信息社會化服務,普及資源知識,提高社會公眾對資源的認識程度和自覺節約利用資源的意識。
采訪手記:驚嘆于IT的力量
西城區阜內大街北京老城中,座落著具有古典風格的國土資源部大樓,五段式辦公樓圍合的庭院呈長條狀,而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就在后面的一幢安靜的大樓內。剛進樓門,就看見“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清秀的招牌掛在墻上,很醒目地顯示出信息的重要地位。二樓機房的幾臺服務器和交換機在嗡嗡作響,路由器上頻閃的綠燈也彰示出它們正在“繁忙地工作”,大辦公區里的隔斷里坐滿了工作人員,沒有人留意到門外駐足參觀的記者。
王廣華主任就在其中的一間辦公室里忙碌地工作著。“信息中心217個編制,在各部委同樣的信息部門里中也算是人丁興旺的。”王廣華主任介紹說。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從1999年成立以來,一直在追趕著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的步伐,承擔著 “數字國土”、“金土工程”等重點工程的建設,但王廣華對這些并不滿足。在記者面前,他毫不掩飾地揭自己的短:“信息中心是政府上網工程中做得最早的一批,2005年初評比政府門戶網站時,我們排名第三,2006年初第四,今年初96個中央國家機關的門戶網站再排名時,我們下滑到了第14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啊!今年我們要下大力氣建設門戶。”
整個采訪過程內容很飽滿,也感受到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擔子很重,金字工程在身,還有電子政務、內部辦公系統、門戶網站、資源網的建設任務。但王廣華的思路很清晰,想法也很樸實,就是要“做得更好” 。
當IT被傳統行業用到極致時,我們不得不驚嘆于IT的力量。
采訪結束,步出國土資源部辦公大樓時,再次回望,仿佛看到這座古樸建筑中的“血脈”,如王廣華所說:“每間辦公室都由網線連接,下一步的目標是所有業務都要上網”。 (許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