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才供需脫節已催生出一個“繁榮”的IT培訓市場,其中軟件人才培訓更是成為很多培訓機構的掘金點。然而在軟件人才的培養上,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
日趨嚴重的就業問題,業已催生龐大的社會人才職業培訓市場。
2007年的新一輪畢業潮已來臨,那些希望在軟件行業謀職的畢業生為找到滿意的“東家”殫精竭慮,而很多軟件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也正為尋找到合乎需求的“新人”而苦惱。
IT人才的供需脫節已經是老生常談。然而記者最近發現,這一現狀正催生出一個供需兩旺的IT培訓市場,其中軟件人才培訓更是成為了很多培訓機構的掘金點。
培訓市場供需兩旺
據相關數據表明,2007年高校畢業生將高達495萬人,而2006年的畢業生還沒有被社會“消化吸收”完,就業壓力大,已經延伸到包括高級職業培訓的各個環節。中國軟件協會副會長華平瀾就對記者說,“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這樣的前提下,大學畢業生要進入軟件行業,基本上都要經過再培訓過程?!?/p>
事實上,IT職業培訓的供需兩旺的局面已經形成,而這一現象產生的最直接原因,正是IT高等教育和IT企業需求的嚴重脫節。
調查表明,2005、2006年連續兩年多個省份公布的大學生就業率,都存在一定的“注水”,而多個第三方公布的調研結果則表明,有些地區大學生就業率已經低于50%。就業的壓力,不僅落在正在畢業的學生身上,也落在“早就畢業”的人身上。
而日趨嚴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業已催生出龐大的新市場:社會人才職業培訓。很多大學畢業生紛紛涌向各式的IT培訓機構,花費數千甚至上萬的錢用于就業培訓,而一些原本不具備培訓資質的機構和個人,也開始“渾水摸魚”,打著IT培訓的招牌四處招生。
“2006年各省公布的應屆大學生就業率統計,并不能反映學生就業的真實情況,說大學生就業已經到了‘饑不擇食’的境地,一點也不過分,這是去年我們就業時的真實情況?!北本┖娇蘸教齑髮W某非IT專業2006年畢業生王政告訴記者。
經過9個月的職業培訓,王政目前在位于北京世寧大廈內的某公司任軟件工程師。“主要工作是查BUG?!彼嬖V記者,由于該公司從諾基亞接了一些外包的手機測試合同,所以最近招聘了一些手機方面的軟件工程師,“這份工作做完,有了工作經驗,下一份工作就好找一些了?!彼f。
在王政看來,只有親身經歷不斷找工作、不斷碰壁、職能培訓、找到工作這樣一個長時間煎熬,才能夠體會“社會IT職業培訓”市場中大浪淘沙的含義。
制造還是培訓
從記者采訪的情況來看,IT培訓機構已經出現分化:一部分急功近利,關注點就是從教育培訓市場、從學員身上圈錢;另一部分則從長遠發展打算,注重將學員進行實用性培訓,真正供應給企業好的人才。
東方標準人才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兼CEO吳雷認為,東方標準屬于后者,并且拿出一系列數據作為證明:擁有數萬小時的課程內容專利,以及在學生總數并不龐大(3000~5000余人)的前提下,設置了18個細分專業和課程,完全能夠滿足IT培訓市場的各方面需求,同時也為對IT培訓有需求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但他也承認,如此龐大而細分的課程,也對公司運營帶來不少的挑戰。
一些培訓機構采用“大規模、批量化”方式進行軟件工程師的制造,“僅僅是課程的專項技能培訓,只是比高等IT教育向前跨了半步,根本無法達到軟件廠商的人才應用需求?!?華平瀾認為,在學??磥?,需要的合作方能夠提供完全合乎企業需求的培訓課程和培訓機制,甚至于,培訓機構能夠將企業軟件開發和高等IT教育的斷層銜接起來。但是很顯然,目前很多培訓機構根本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為學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學習空間,甚至于幫助他們正確理解軟件公司的需求,主動開發‘學以致用’的課程,并且提供直接的實習機會,才是完整的教育程序?!庇嬍蕾Y訊副總經理、高級分析師郭海濤向記者表示,“當前諸多培訓機構還僅僅停留在‘找學生、找老師、找課堂’的初級階段,沒有具體的供需分析、課程設置的科學程度也不可知。”
他認為,和大多數培訓機構旨在掙錢不同,少數的培訓機構已經開始對自己在IT產業內的位置和作用做出規劃,甚至已經有所動作,和企業需求綁定。“這才是IT培訓很重要的方向?!惫f。
人才渠道如何打通
“社會人才培訓的難點,在于供需無法平衡,既然這個癥結已經明顯,那么解決方式也應當從此入手。”華平瀾說。
其實,解決供需平衡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在人才培訓的目標設定上,以企業真實需求為基礎。只是目前,很多的培訓機構或者“無暇顧及”,或者因為擔心成本上的上升,而不想考慮。例如,一些大型培訓機構的大部分的培訓課程,撰寫、授課仍然是來自高校老師,這些教師根本沒有在企業工作過?!凹炔涣私?、也不關心企業需求,學員畢業之后,又怎么能夠了解企業的軟件開發需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訓機構負責人如此對記者說。
事實上,國內已經有兩三家培訓機構開始從單純的培訓結構向“人才服務機構”轉型。除了培訓之外,也向企業提供人才服務,類似于獵頭。東方標準也有獵頭服務,只是更多偏向于技術人才的尋找,或者畢業學員的推薦,具體則是按照專業進行劃分、人才跟蹤。
據了解,國內已有數家軟件培訓機構在做類似的事情,只是具體的操作模式有些差異?!按蠹乙黄鹱?,才能夠將這個市場做起來,打通高等學校人才和企業需求人才之間的阻塞,使得所學成為所用?!眳抢妆硎?,除了東方標準,CSTP也開始向學員提供實習機會。CSTP和東方標準是國內起步較早的兩家培訓結構。
郭海濤認為,在就業壓力逐步加大的情況下,進一步向企業需求傾斜,能夠促進培訓機構更加了解企業人才需求,進而逐步轉換和變更自己的培訓課程,使得培訓機構能夠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
吳雷也表示,既然社會培訓機構承擔的是“再培訓職責”,那么,如果不能夠確保學員所學即企業所需,“就長期而言,這個培訓機構一定是會死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