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超星公司有關的訴訟,被稱為“中國最大網絡盜版”訴訟案。在這樁號稱400個學者告超星的法律訴訟中,圖書數字版權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它是否會成為我國數字版權的轉折點?
“400個學者的訴訟”讓超星成了圖書數字版權亂局中的“替罪羔羊”。
近日,超星公司被無情地推到了數字知識版權保護的對立面。
和超星公司有關的訴訟被稱為“中國最大網絡盜版”訴訟案,輿論紛紛指責超星的盜版行為。然而,在本報記者采訪過程中,不止一位人士指出:“事實與報道完全不同。”在這樁號稱400個學者告超星的法律訴訟中,圖書數字版權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輿論導向全部集中到超星身上?
有預謀的“暗殺”行動?
超星這家早在1993年開始運作的民營企業,最近在媒體上遭到了一系列“嚴重失實”(超星公司新聞發言人稱)的報道,這些“報道”實際上都是“指責”:超星的ICP證屬于天津一個叫賈瓊的人、超星公司已經被吊銷、超星法人史超使用多個身份證注冊企業、超星打算把企業賣給Google、超星打算退出數字圖書館領域、超星的授權作者中僅有15%~20%是真實的、超星受到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包庇、超星的863中國數字圖書館示范工程是虛假的等等。
在超星網站的相關說明中,超星使用了“污蔑、詆毀”等詞匯,聲稱這些指責毫無道理。超星認為,號稱400個學者的訴訟案,只是“個人及其作品與超星相關的民事訴訟案”,并且,所投訴的學者“是超星公司的合法簽約授權作者,他于2003年1月14日與超星公司簽訂授權合同,將其作品授權于超星公司,接受并使用超星贈送的授權作者讀書卡”。但是投訴者吳銳卻聲稱,授權書“是超星偽造的”。
事情的真偽一時難以分辨。
然而在記者的進一步采訪調查中發現,“超星訴訟”后面另有玄機。有多方人士向記者暗示,“400個學者的訴訟案”很可能是一起有預謀的事件,是競爭對手精心策劃的“暗殺”行動,“暗殺”對象就是超星。
萬方數據市場部經理張秀梅認為,目前我國數字圖書行業的生存非常不容易,如此大范圍地對這個產業進行打壓,到最后只有死路一條。而另外一個業內權威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如此大規模的、有針對性地打壓某個公司,很容易將這些公司打垮。他分析說,“數字版權問題,全國數字資源制造商都無法很好地解決,包括國有和私營企業,為什么要針對某個公司重點打擊呢?這種以訛打訛的做法實在是令人生厭,會極大地破壞整個數字圖書事業。”
引爆數字版權炸彈
我們很難判斷“超星事件”是否真如某些人士所認為的那樣,是同行之間的打壓。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在我國數字化圖書事業十幾年進程中,數字化版權危機從來沒有化解過,仿佛是一顆炸彈,隨時會被引爆。
實際上,作為數字內容提供商,數字版權的利劍始終高懸在“超星公司們”的頭上。只不過,超星更加“樹大招風”。
國圖負責數字資源的一位人士說:“超星的資源大部分來自一些出版社和圖書館。由于這些圖書館和出版社沒有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超星幫助對方免費數字化了圖書資源,并和對方協商放到網絡中。”有業內人士就此認為,超星將數字資源免費放到網上,豐富了中文數字資源,直接推動了文化事業發展。從這點來說,超星做了很大的貢獻。
目前,在我國數字化圖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版權問題。這些數字版權問題集中在幾個方面:一個是讓作者團體集體授權,此路行不通,因為我國的文字作品集體授權還處于開創階段;另外是通過出版社授權,但是此路也不通。其原因在于,新版權法確立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在2001年10月27日,這之前出版社不可能自作者手中取得信息網絡傳播權,而這之后,大多數出版社仍未把信息網絡傳播權納入到出版合同中來。
超星走的是第三條道路,直接和作者面對面地談。通過給作者贈送10年免費讀書卡的形式,獲得作者的授權。但是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超星必須一對一地面談。超星另外一個積極的做法是,在出版社數字化圖書和作者授權之后,按照一定的方式(網上點擊、下載)和一定的比例與出版社、作者分成,這也是能夠和出版社方面達到共識的方面。
現在,埋伏在超星腳底的一個數字版權炸彈,通過“400個學者的訴訟案”的方式爆發了。當然,在整個數字圖書市場,這些問題都難以解決,有更多的數字圖書已經找不到作者了,這仍舊是一顆隱藏很深的炸彈。
何時結束混亂
無論侵權事件是真是假,超星事件已經引起業內人士對整個產業是否能良性發展的關注。
山西省圖書館學會秘書長賈酉全說:“只要是沒有得到相關作者和出版社的授權,這都是違反版權的。在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對圖書館網開一面,只要是非營利的,為了保護數字資源的,不在網上傳播的,圖書館可以制作數字資源,但也要向相關的著作人和單位交納一定的費用。”他說,現在版權保護已經得到了更多的出版社和圖書館的共識,但由于數字版權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很多圖書館不得不停止了數字化工作。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莫少強認為:“從世界范圍而言,包括歐美國家,都存在數字版權問題,但是,我們不應該抓住一點點瑕疵就成天去打官司,這樣無益于整個圖書行業的進步。”他認為,只有等我國數字版權方面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了,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
據業內人士說,目前有不少科研院所下的“國家隊”數字資源供應商,打著科研的旗號制作一些數字資源,同樣在網上銷售。而一些民營企業的數字資源供應商,則一方面打壓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又利用科技手段限制讀者對數字資源的閱讀權限,并且大量偷盜走在前列的數字資源供應商的資源。
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這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數字圖書版權產業。”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劉茲恒教授認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對數字知識產權保護需要更好的法律法規,一方面要保護著作者的權利,一方面又要讓數字資源得到傳播和利用,否則,在數字化這種趨勢之下,又該如何傳播知識?
他認為,要平衡好三者(服務商、出版商、作者)的關系,讓利益比較均衡,共同促進這個市場發展。
也許,“超星事件”用法律還原事實真相之后,將有利于我國數字圖書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