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淑娟)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的時候,跨國公司卻戰略性地進行本地化; 中國企業海外折戟后,回頭卻發現,大本營已拱手讓人; 處在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領袖企業,卻沒有一個成為全球市場的領跑者。問題到底出在哪里?12月1日~2日,IT企業家們將重聚“2007IT兩會”之“IT財富(CEO)年會”,就“重估中國市場”進行深入、尖銳的探討,共商中國企業前途。
明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
從前,中國積貧積弱,跨國公司的老舊技術與產品,到中國就算是先進的。那時中國只是一個購買力不強、各方面都很落后、總量不大的產品銷售市場。后來,跨國公司來中國建廠,中國充足的人力資源造就了中國制造。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人迅速脫貧,教育快速發展,每年新增數百萬大學畢業生,世界排名第一,勞動力素質大大提高。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預計中國將保持數十年快速穩定的經濟增長。到本世紀中葉,中國GDP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然而,高速成長的背后,已呈現出成本壓力。
首先,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部門逐漸轉移,將導致剩余勞動力日益減少,這意味著勞動力的成本呈上升趨勢。第二,廣大普通勞動者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要求,也推動勞動力成本快速提升。第三,人民幣匯率升值進一步加快了土地價格上漲,帶來了成本上升。
自從2005年7月21日我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一路升值,10月23日,1美元能夠兌換人民幣7.5062元,比匯改確定的8.11元累計升值約8.04%,這導致出口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成本升高。
按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研究員梅育新博士的看法,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是投資和出口所在比例太高,而國內消費所占比例過低,也就是說我們的生產總量遠遠超過了國內銷售總量,“在IT行業,中國出口所占比例比例尤其高,作為生產地的特征更加突出”。有專家估算,僅2006年由于人民幣升值3.1%,IT行業大約失去220億元人民幣利潤。
這樣,中國過去以出口和投資為拉動的經濟增長格局,被迫向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齊驅的格局轉變。有利的一面是,人民幣升值產生了巨大的財富效應,這促進了國內消費能力的提升。
“在中國社會由投資型經濟轉向消費型經濟的必然趨勢下,我們要重估中國市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呂本富判斷。第一,就是中國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被嚴格低估了,這個增值是資產而非生產帶來的; 第二,國內外IT企業都需要針對中國市場重新定位,開發中國消費市場的潛能; 第三,相關的管理文化創新也成為企業的新課題。
從歷史上來看,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先后都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然而,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同時,它所包含的附加值也在不斷下降,中國已為這個制造中心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在勞動生產率上,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是每人每年3.8萬元,僅僅是日本的4%; 中國經濟已進入重化工業階段,中國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約占50%,但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耗卻占總能耗的70%左右。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把過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增長方式轉變。
中國正在努力地從跨國公司的組裝車間向自主研發、生產、銷售中心轉變,外資企業在華研發等高增值環節也在迅速增多。
顯然,今日的中國已不再是從前的中國。IT產業現有的關于中國市場的觀念還能成立嗎?面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不論是跨國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有必要在這個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市場。如果重估中國市場,有哪些問題需要關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