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如果寄希望于聯盟能承擔什么拯救產業的重任,就跟寄希望于終結者來拯救地球一樣不現實。
上周一上班,就看見有一個數字電視聯盟宣告成立的消息。總覺得這個聯盟似曾相識,一查資料,從2004年開始,各種數字電視聯盟烏泱泱而來,數字電視聯盟、數字電視產業聯盟、移動數字電視聯盟、付費數字電視聯盟、數字電視推廣聯盟等等不一而足,而且,稍微注意一下,這些聯盟中的核心成員也都十分面熟,不同的是發起機構。
問題出來了:這么多年,產生了這么多的聯盟,數字電視卻該怎樣還怎樣。這是為什么?
眾所周知,數字電視的問題并不是一個技術問題。那么,其他聯盟呢?是不是也面臨著跟數字電視聯盟同樣的問題?
如果稍微列舉一下,你就會發現,這些聯盟原來都曾轟動一時:EVD聯盟、數字家庭聯盟、高清DVD聯盟、TD-SCDMA聯盟、AVS產業聯盟、閃聯、WAPI產業聯盟、RFID產業聯盟、電子競技產業聯盟、LINUX產業戰略聯盟、創意產業聯盟、移動存儲聯盟……實在是列舉不過來了。
然而,跟當初成立時的轟轟烈烈相比,多數聯盟都銷聲匿跡了,似乎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證明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現象叫做“曾經出現”。
聯盟自古有之,然而,有好結果的卻也自古罕見。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聯盟當屬三國時期的孫劉聯盟。然而,在劉備死后,東吳殺關羽,使兩家反目成仇,結果是孫劉俱亡。
威脅聯盟生命力的“破壞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盟目標的短期性,決定了聯盟的驅動力不足。
前面提到的那些聯盟,一般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EVD聯盟,惟一目標就在于讓EVD成為主流的視頻格式。問題是,無論目標是否達成,技術更新特別快的IT產業,給一項新技術留出的檢驗時間愈來愈短,這決定了一些聯盟只能在特定時間段內特別活躍。
二, 成員實力不均衡,“大股東說話”導致聯盟淪為少數成員的牟利工具。
多數聯盟的發起者往往是在行業內實力雄厚的領袖企業。當參與者實力過于不均衡時,聯盟的意義就會立刻變質,聯盟的瓦解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三, 制約與分成機制不善,是聯盟前途最具破壞性的因素。
以歐佩克為例,這個組織并未能使阿拉伯世界完全控制石油價格,原因并非在于實力不均衡,而是在于成員國都有各自的油田,而歐佩克無法在機制上保證每個成員國都按照協議出產固定量的石油。
在IT行業,最成功的聯盟是WiNTEL聯盟,但那應該算是誤打誤撞。如果寄希望于聯盟能承擔什么拯救產業的重任,就跟寄希望于終結者來拯救地球一樣不現實。弄清楚這一點,看到五顏六色的聯盟,心里就冷靜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