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做企業就是做人,盡管競爭甚至比死還要殘酷,但有些底線依然不可突破。一個高明的公司,甚至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對手,而不是從名聲上徹底把對方搞臭。
最近突破底線的事情很多。拿前一陣子的股市來說,市盈率高不怕,但垃圾股也雞犬升天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當然,在中國股市,正常是必然的,不正常是偶然的,投資需謹慎說得可不是一般的謹慎啊。
這周還發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情,域名注冊商新網操縱了一起針對競爭對手萬網的惡意中傷事件,稱萬網因為“沒干好事”而被上級單位罰款10萬元,并且在資質和業績上追究責任等等。這事說起來有點登不了大雅之堂,“漏底”原因竟是相關人員關于此事的聊天記錄被看到。
無論在哪個行業中,競爭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越是短兵相接之處越容易產生故事。日化品行業有寶潔與聯合利華,PC業有惠普、戴爾、聯想,在時裝界有HM和Zara,投資界有凱雷和黑石,這些企業往往從全球到中國,打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但是,在事關公司聲譽的問題上,他們可沒有中國公司這樣有想像力、有突破欲。
上周,比爾#8226;蓋茨與斯蒂夫#8226;喬布斯的談話成為全球IT界都在關注的焦點。光看關注度,恍然以為這兩位老兄是政治明星呢。要知道,除了這兩人分別引領了一個時代之外,他們還曾是最重要的對手。喬布斯十分自我不必說,蓋茨先生則更喜歡以一件軟塌塌的襯衫示人。然而在這個行業,兩人都算得上獨孤求敗。但是,你看他們坐在一起的樣子,一副惺惺惜惺惺的模樣。
這些事實說明,競爭是有底線的,而且,競爭越高,底線越高。這決不是虛偽。做企業就是做人,盡管競爭甚至比死還要殘酷,但有些底線依然不可突破。在足球場上,如果一支球隊的球員受傷倒地,對方球員通常會將球踢出場外,換來的是觀眾的掌聲。然而,的確也發生過很多次對方球員反而利用這種機會打進一球的情況,比賽可能因此而獲勝,但它卻失去了觀眾。
萬網與新網的事件,孤立地來看是一個公關事件,但它反映出來的卻不止如此。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這種風氣在當下的互聯網公司中十分盛行。
從前年到今年,發生在一系列互聯網公司間的口水戰,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競爭的含義,淪為一場又一場“失分戰”。表面看來,公司品牌得到傳播,但卻是危險的飲鴆止渴行為。事情結束后想一想:你到底得到了什么?這又能證明什么?
作為媒體人,我們常常會拿跨國公司來開涮。這些公司的高層在談起對手時經常會說“我們尊重我們的對手,它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我們偷著笑說,其實他心里恨死那家公司了。然而,現在想來,在公司品牌形象的樹立上,這些公司確實是在給我們的這些互聯網公司樹立典范:擁有一個好的競爭對手是自己的榮幸;一個高明的公司,甚至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對手,而不是從名聲上徹底把對方搞臭。
非常不幸的是,我們悲哀地看到,眼下,即使在跨國公司身上,這種作風也正在惡化,愈來愈突破競爭的底線。不是曾經發生過郵件門嗎?不是曾當眾拆卸對方的產品嗎?不是曾公然刊登廣告攻擊對方的技術嗎?真不知道,是本地化改變了它們,還是它們主動要求如此“本地化“,如果這種做法就是本地化的話,求求你,咱還是別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