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7年以來,IT零售業發生了許多值得關注的變化。WTO取消了包括商業零售領域在內的諸多行業準入限制,國外零售巨頭大舉進入中國。沃爾瑪在中國市場展開了大規模并購,美國另一零售連鎖巨頭百思買也借道五星電器連鎖進入中國市場;國美、蘇寧等傳統家電賣場則高調進軍IT領域;蜚聲華東的IT零售巨子宏圖三胞則加快了開拓全國市場的腳步……
各種力量交織的IT零售業將何去何從?哪一種模式更適合國內IT零售市場?帶著這些問題,本報執行總編孫定專程趕赴南京,與宏圖三胞總裁李越進行探討。
市場選擇商業模式
主要觀點
從目前的IT零售業發展情況來看,不是某個企業打敗了誰,而是市場選擇了哪一種商業模式。
孫定:目前國內的IT零售市場存在多種模式和業態,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你認為國內的IT零售業與幾年前相比有什么變化?
李越:多年以來,電腦城一直是IT零售業的主流業態,這是有歷史原因的。追根溯源,中國的IT行業是從草根做起的,發展時間太少、歷史太短,這決定了中國IT行業缺乏真正的規模企業,而且缺乏核心競爭力。這同樣影響了IT零售業的發展。IT零售業前期的終端模式是自發形成的、集全城之力的電腦城和電子一條街,如北京的中關村、南京的珠江路,各地都會有一個大大小小的、自發形成的所謂IT商圈,這種“IT商圈”是一種“抱團取暖”的結果。這一模式從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形成一直延續到現在,盡管中間出現了一些“支流”,如外資超市和來得快、去得也快的專賣店等,但都是曇花一現,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宏圖三胞賣場的出現,最大意義在于渠道模式的轉換,創造了“抱團取暖”以外的另外一種IT零售模式。
從產業看,沒有特別高品牌指向的、泛品牌化的產品(工業類制成品)適合以賣場模式銷售,而品牌價值、產品價格高的產品則適合用專賣店的形式銷售。
孫定:你認為IT零售業的發展趨勢如何?什么樣的模式更適合國內的IT零售市場?
李越: 從市場的客戶需求而言,消費者隨著消費習慣的成熟,越來越不愿意做和商家“斗智斗勇”的事,大家需要一個安靜的、舒適的、消費透明的購物環境。
而連鎖模式和傳統商業模式是有很大區別的。傳統的商業模式以產品為導向,連鎖模式以客戶為導向,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那種“抱團取暖”的模式從基因里就帶有“欺騙”成分,以自己代理的品牌和利潤多寡為原則引導銷售,并不關注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而賣場則是一個公平的平臺,消費者到底買哪個品牌對賣場而言沒有區別。賣場就是一個高速公路,什么車都能跑,是奔馳、還是夏利,速度能跑多快、能載多少人是車的問題,不是路的問題;從這點來看,連鎖模式更符合行業的發展趨勢。
另外,電腦城生存的法寶是信息不對稱,這一點從電腦城主營業務的變化就可以看出端倪。電腦城最早的主營業務是攢機,攢機很容易做到信息不對稱——同樣是主板,卻有不同的型號、不同的品牌,價格也就不同,電腦城是盡量把問題復雜化,實現信息不對稱。品牌機、數碼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現在是筆記本電腦在做信息不對稱了。而隨著行業整合,品牌逐漸集中,電腦城就面臨生存困境,失去了能夠實現信息不對稱的主打產品;另一方面,電腦城商業地產價值在上升、開店成本在上升、人員成本在增加、稅收不規范,而國家政策越來越規范,電腦城的行業利潤也就會逐年下降。
宏圖三胞一直在倡導WDM模式,即連鎖、直達終端、標準化管理。這兩年,WDM的內涵有一個小小的增加——We do model,意思是通過我們的努力,把它從理論做到真正落地開花,把宏圖三胞固化成一個“宏圖三胞”模式,把宏圖三胞做成一個樣板、一個規范。
也有很多人在嘗試模仿宏圖三胞,但紛紛夭折了,學“形”易,學“神”難。
從競爭走向競合
主要觀點
單靠一個企業是支撐不了一個產業的,要依靠一個群體的力量。群體中各個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競爭,更是合作。
孫定:2006年11月,中國結束了加入WTO的5年過渡保護期,包括商業零售領域在內的諸多行業準入限制取消,國外零售巨頭開始進入中國,沃爾瑪在中國市場中展開大規模并購,美國另一家零售連鎖巨頭百思買在2006年底也借道五星電器連鎖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你如何看待這股潮流?
李越:宏圖三胞歡迎競爭對手的加入,單靠一個企業是支撐不了一個產業的,要依靠一個群體的力量,宏圖三胞的競爭對手不是某個電腦城,而是在和傳統的商業模式競爭,加速消費者習慣的轉變,同樣模式的競爭者加入市場對大家都有利,況且,中國的市場容量足夠大。
在產品管理、物流控制、實力、規模上,國外巨頭都有國內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它們同樣也面臨目前不能輕易克服的門檻和障礙。
首先,它們進入中國市場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國內企業也在發展,且在中國市場有先入優勢,而外資零售業在差異化方面的問題需要很長時間去克服——美國一馬平川,東西差異很小,城鄉均衡、區域均衡,很容易就可以實現標準化,而他們也習慣了標準化。以價格為例,外資零售業在國外的做法是全國統一價格,而國內城鄉之間存在差異,區域之間也有差異,不同地域、不同商圈,利潤都不同,無法像國外那樣做到完全的標準化。土生土長的國內企業理解這一點,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第二,人員管理方面面臨挑戰。在整個銷售過程中,人員起到很大作用,因此,連鎖超市人員管理是個很大的課題,而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外資連鎖超市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它們會過于強調標準化,每個員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員工只需要簡單地執行,充滿激情地執行。負面作用是每個員工都沒有安全感。另外,中國員工更喜歡在工作中成長,學到東西。外資對員工的心理了解有距離。
第三,對于連鎖企業而言,有兩種盈利模式:其一,盡量降低運營成本:選址偏遠、店面簡陋,店員很少,采用消費者自助方式;其二,高成本、高附加值運營:好的購物環境、咨詢顧問、優良的售后服務,所有這些都是要消費者買單的。外資連鎖超市多數是采用第一種方式,選址偏遠、賣場簡陋,放眼望去,找不到店員;而國外的IT專賣店則傾向于第二種模式,但這種模式在國內能否行得通?目前看也有問題。國內消費者希望的是物美價廉,IT產品對國內消費者還是家用電子產品的一個重要支出,另外,國內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很高。
孫定:國美、蘇寧等傳統家電賣場在高調進軍IT,積極向3C賣場轉型,你如何看待它們的進入給IT零售業帶來的變化?共同發展的情況下,這些賣場最后會否對宏圖三胞造成威脅?
李越: 宏圖三胞和蘇寧、國美有很大的不同:IT只是國美的一部分,而卻是宏圖三胞的全部;第二點,從社會進步需求來講,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是一個全球經濟發展趨勢,所謂“術業有專攻”。國美、蘇寧的口號是“買電器,到國美”、“買電器,到蘇寧”,而我們的口號是“買電腦,到宏三”。所以,他們與宏圖三胞之間的競爭不會是動搖根基的競爭。
此外,我個人認為,家電賣場還沒有完成徹底的轉型。在我們看來,家電賣場更像是標準化的電器城,有了連鎖的“形”,但缺乏連鎖的“質”。做法還沒有擺脫產品為導向的框框,關注的重點還在產品價格上。長期來看,這是飲鴆止渴,喪失的將是購物場所的品牌價值。同樣一個魚香肉絲,大排擋和五星級酒店的價格差好幾倍,但是一樣會在五星級酒店消費,因為消費者已經在消費前就接受了場所的差別。如果賣場不注重強調場所價值,反而把消費者引導到關注價格上,消費者就會忽視場所價值,把“五星級酒店”做成了“大排擋”。包括大量使用廠商促銷員,某個品牌的促銷員勢必會對其他產品詆毀,而消費者需要的是一個真正公平客觀、從自己角度考慮的咨詢顧問。長期而言,它們對消費者是一種誤導。用這種方式很難支撐企業的長久發展。
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宏圖三胞可以高枕無憂,我們首先要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其次,對競爭對手、行業伙伴有清醒的認識。
用時間來換空間
主要觀點
國外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對國內企業來講,現階段它們更多的是競爭的影子而不是競爭的現實,國內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時間換空間,把自己做大做強。
孫定:你說得很對,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么,怎么做好自己的事?宏圖三胞在未來3~5年又有什么樣的發展計劃?
李越:發展是硬道理,企業一是發展,加大區域市場的覆蓋面;二是管理。所謂連鎖,就是一“連”二“鎖”,不僅要“連”起來,還要能“鎖”住,“鎖”不住,鏈子就斷了,也就“連”不起來了,“鎖”就是“管理”。宏圖三胞這些年一直在非常踏實地做事。首先在資源上有了很多儲備,前幾年穩扎穩打,立足蘇、滬、皖,積累、鍛煉了一大批人才,為宏圖三胞向全國的拓展奠定了基礎。宏圖三胞不缺IT人才,但在連鎖方面,缺乏一些管過、做過連鎖業務的人才,最近我們還從連鎖行業引進了大批人才,為后期發展做了鋪墊。
其次是資金儲備,今年年底,宏圖三胞會通過資本運作為走向全國做好準備。
第三是管理儲備,完善信息系統、物流系統。2001年,宏圖三胞在開第一家店時就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統,今年年底,我們的第五版信息系統即將上線,在信息系統方面,我們一直有優勢。
孫定:宏圖三胞在江蘇一些農村建立了電腦站,這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李越:家電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農村市場的快速發展,而近年來,農村經濟繼續快速、迅猛地發展,IT業也將因此而受益——農民已經把家電都置辦齊了,而且一般都已經更新一次了,再有余錢時,就會買電腦。所以,我認為,接下來,中國的農村市場會有一個電腦的大行情。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培育農村市場,到農村去。從這一點而言,我們現在不僅是“坐商”,也是“行商”。
總裁感語:天道酬勤
曾有記者問宏圖三胞的一位高管,宏圖三胞為什么能夠比別人發展得快,這位高管的回答是,“因為我們不按時下班,卻按時上班。”
的確,在宏圖三胞,有一批這樣不睡覺的高管,總裁李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越的作息時間是每天夜里二三點睡覺,早晨7點起床,每天平均睡眠時間是4~5個小時。
采訪李越的前一天,他在公司開會一直開到凌晨6點,早晨8點半又準時出現在辦公室。
對此,李越有自己的理論。李越把成功的原因總結為三類:第一類是天才的成功,做別人想不到的事,只有少數天才可以做到;第二類是權力的成功,依靠資源的壟斷實現成功;第三類是勤奮的成功。前兩類成功模式多數是“與生俱來”的,而第三類成功則是通過個人的努力能夠實現的。李越信奉,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依靠勤奮實現成功,宏圖三胞也是這樣。
“天道酬勤”,李越這樣說道。
采訪手記:賣IT等于賣海鮮
在采訪中,李越不斷強調的一句話是“做先驅,不做先烈”。
問題是,相信也沒有誰開始就瞄準了做先烈,只不過后來情勢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先驅才變成了先烈。做先驅,就有做先烈的風險,關鍵是如何規避這個風險。
而IT行業并不好“玩”。首先,從行業特性來講,IT的經營風險比其他行業大了很多。IT行業與其他行業不一樣,大部分的成本是技術成本,IT硬件產品還原到最原始的狀態是二氧化硅,不值錢的沙石,而產品的價格在一年半當中,可以從200美元降到50美元,然后退市。經營風險比其他行業大了很多。所以,在IT行業,抗風險能力很重要。李越笑言,這不是在賣IT,是在賣海鮮,得很快地賣,還不能請漁民來賣,得請精英來賣。李越這話說得很實在。
李越坦承,同所有的企業一樣,宏圖三胞也面臨獲利壓力的挑戰。近年來,宏圖三胞高速發展,造成運營成本大幅提高,而相對來講,利潤的提高卻是有限的。盈利壓力的利劍始終高懸在頭頂,要求宏圖三胞在經營過程中不斷發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現企業的“藍海”。
行業和產業的變化讓宏圖三胞看到了兩個很大的機會:一是硬件方面的機會,IT業的競爭最終還是落在CPU上,而現在全球CPU領域正在發生變化,李越認為,當前的CPU市場格局給宏圖三胞提供了很大的機會。今年暑促,宏圖三胞就會與英特爾合作,推出“全面定制電腦”。
二是服務市場的機會,IT的售后服務有很大一塊是應用服務,而這在中國市場仍然很個處女地。宏圖三胞會針對終端消費者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服務,并且在通信產品、IT產品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提供應用服務。宏圖三胞正在把紅色快車打造成IT產品的服務運營商,利用宏圖三胞的平臺打造成一個“非競爭性的服務聯盟”。
宏圖三胞做的另一件不尋常的事是電子商務。李越認為,連鎖賣場形式其實更多的是在遷就消費者目前的消費習慣,從長久來講,隨著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成熟、企業品牌的深入人心、物流網絡的遍及全國,IT零售一定會全面轉向互聯網。
宏圖三胞將自己的發展歷程形象地總結為“溢出式”理論——其他行業的連鎖都是全面鋪開,宏圖三胞則是進入一個區域后,在最短時間內做透,做到很高的影響力、號召力,然后再溢出式發展,去覆蓋其他區域。做一塊,穩一塊,不用擔心日后有后院失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