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跨國巨頭的資本誘惑,中國軟件企業如果拒絕,也許會失去參與國際分工和做大做強的機會;而如果順從,則有失去自我的風險。那么,是拒還是從?
中、外軟件企業再次演繹資本聯姻:6月4日,金蝶國際(0268.HK)發布公告稱,IBM公司與雷曼兄弟結成的境外商業聯盟——“中國投資基金”投資約1.32億港幣,購入金蝶國際7.7%的股份。在IBM注資公告發布當日,金蝶股票前所未有地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創下了歷史上單日交易量最大值。金蝶國際董事會主席徐少春稱此次注資是金蝶繼香港創業板上市、轉到香港主板上市之后在資本國際化歷程中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而在IBM入股金蝶前,中國軟件業就已誕生出多個資本“聯合體”:2005年8月,微軟向浪潮投資2500萬美元,間接收購浪潮通軟30%的股份;此后,微軟又先后注資中軟、浙大網新、寶信軟件等中國軟件企業; 2006年5月,SAP宣布以1000萬歐元的投資獲得東軟3%的股權。
這些以資本為紐帶聯姻的背后,反映的是近幾年全球軟件業頻頻發生的并購整合風潮已經刮到了中國。“中國軟件企業已經進入全球軟件整合浪潮,即將醞釀新的變局。”計世資訊副總經理、資深軟件行業分析師曹開彬分析說。
國內廠商尋求突破的“跳板”
對于金蝶選擇IBM投資的原因,徐少春解釋說,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蝶國際業務發展的需要,要增強高端產品和服務咨詢的能力。“金蝶在這方面不是強項,而IBM在這方面正好能夠提供這樣的補充。”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探討在SaaS方面更加緊密的合作方式。“全球軟件行業正在發生快速變化,軟件按需定制模式這樣一個趨勢正在全球形成,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軟件發展的戰略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IBM、雷曼兄弟的注資不是通過金蝶增資擴股方式實現的,而是從金蝶國際第二大股東、天使投資人趙勇手上購得的。也就是說,這次注資并沒有融得資金。“金蝶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是考慮長遠的戰略發展,而非單純的財務融資。”徐少春說。
在此次戰略投資的同時,金蝶國際與IBM公司就全球戰略合作事宜簽署了備忘錄,內容涉及雙方在全球化與SOA、市場/銷售/渠道/客戶、咨詢與應用管理服務(AMS)、網絡交付業務服務等領域展開深入的緊密合作。金蝶國際也將與IBM成立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合作計劃的具體推進落實及監督。
而有業界人士分析,金蝶與IBM資本聯姻的背后,則是競爭壓力所迫。SAP、甲骨文等在高端占據優勢地位的國外軟件巨頭正在大力向中低端市場侵入,搶占用友、金蝶等本土軟件企業所占據的中低端“地盤”。據用友內部負責銷售的一位人士介紹,在中小企業市場,他們現在要經常與SAP、甲骨文這樣的對手面對面競爭。
“以前,SAP等國外ERP廠商的目標主要集中在三資企業,現在,外資和本土廠商兩大陣營都集中到國內SMB市場了。”曹開彬認為,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中、外ERP廠商之間競爭的焦點。事實上,國際廠商在ERP市場爭奪戰中,已經開始顯現上行態勢。據計世資訊分析,2006年國外品牌整體表現比國內品牌強。
而且,像用友、金蝶這樣的通用ERP廠商未來還會遭遇專業化、行業ERP廠商的競爭,以及來自以互聯網等新商業模式進入ERP市場的競爭者的挑戰。 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金蝶等中國本土ERP廠商急需與國際對手競爭的能力。
圖為金蝶國際CEO何經華(左)和IBM大中華區副總裁吳寶淳(右)在發布會現場交換“信物”。
實際上,在國際廠商加緊對中國市場的爭奪給金蝶等中國本土廠商帶來競爭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合作的機會。和SAP、甲骨文等國際軟件企業一樣,IBM等其他國際巨頭也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拓展力度,在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市場發力。然而,與行業大企業市場不同,中小企業分布廣泛、需求差異很大,IBM要搶食中小企業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必須依靠合作伙伴的力量。 而金蝶與用友等本土企業在中低端的強大優勢是他們不能忽視的。
一邊是要提升競爭能力、高端突圍,一邊是開拓SMB,雙方利益的切合點,使“聯姻”水到渠成。
“國外企業要深入拓展中國市場,而中國企業更熟悉中國市場;中國企業要做大做強,而國外企業有可以利用的技術資源。”有業內人士分析說,中外軟件企業的“相互需要”是相互結成資本聯合體的原動力。
“其實,我們應該清楚,國際化的過程其實就是重新尋求全球產業鏈分工的過程。”該業內人士說。而通過這樣的資本聯姻實現“借力打力、遠交近攻”,也是國內軟件企業對抗國際對手、尋求國際化突破的一種現實手段。

國際巨頭的中國伙伴“拉攏戰”
IBM在聯合雷曼兄弟入股金蝶時,可沒忘了“安撫”金蝶的直接競爭對手用友。6月9日,一年一度的用友技術大會在上海舉行,“SOA推動商業創新”成為大會的主題,IBM作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和贊助企業,出現在用友大會的“特別支持”名單中。
金蝶從2004年11月開始與IBM成為全球戰略合作伙伴,而IBM和用友的“交情”也由來已久。2007年3月,繼新三年戰略發布后,用友又宣布,正在依托與IBM 10年來的合作關系開拓全球市場。用友的全球化目標和金蝶的國際化戰略均與IBM緊緊綁在一起。
一邊拉攏金蝶,一邊安撫用友,IBM也沒忘記拉攏和“分化”老對手微軟的陣營。記者獲悉,6月8日,IBM軟件集團、IBM中國開發中心(CDL) 協助浪潮軟件在浪潮泰安研發基地建立的中國第一個SOA卓越中心(COE,Center of Excellence)實驗室落成。而業界眾所周知的是,自2005年接受微軟2500萬美元的投資后,浪潮就成了微軟堅定的戰略合作伙伴。
“IBM這么做,也是被微軟、甲骨文等對手給逼急了。”一位業內人士分析。
微軟、IBM、SAP等國際軟件巨頭紛紛插手中國軟件產業,錯綜復雜的競合背后是基于全球軟件整合背景下各自利益的較量。
2005年前后,全球軟件業出現新一輪的并購整合狂潮。IBM的老對手甲骨文從PeopleSoft到Retek、再到Siebel,在全球的一系列瘋狂并購后,基本完成了對全球軟件產業的布局。給IBM、微軟和SAP等對手都帶來了壓力,這幾大軟件巨頭也都相繼加入并購整合潮。就連以前對“并購”不感冒的SAP也在今年揮起了并購魔棒。
早在IBM的老伙伴PeopleSoft等紛紛被甲骨文等競爭對手收入囊中后,就有分析人士判斷,堅持不做應用軟件的IBM會加強與沒有任何競爭關系的中國管理軟件公司用友、金蝶等的合作。事實不出所料。
“產業鏈的重新整合將使全球軟件產業呈現一種新的趨勢: 資源重新整合,市場高度集中,寡頭企業出現,成為產業鏈核心。”業內人士分析道。誰都想成為產業鏈的霸主,并購整合不可避免,而整合的結果是市場向少數實力強大的企業集中,強者更強。
這些軟件巨頭的資源重構必然會影響到中國企業軟件市場的格局,國際企業軟件巨頭也開始了中國市場上的“寡頭之戰”。
“以前,IBM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行業大企業,而微軟的主要領地是個人和中小企業; 而現在,IBM在從上向下全面覆蓋,而微軟也在從個人市場向企業級和行業突破。兩大軟件巨頭的面對面的沖突和火拼也越來越激烈。而對金蝶、浪潮等中國渠道、合作伙伴之爭,已經從技術、業務合作層面上升到資本層面了。”分析人士指出。
多角關系中的平衡術
在徐少春頻繁成為IBM的座上賓的同時,他也多次現身微軟的重要會議,身份也是特別嘉賓。在當記者問及徐少春如何平衡與IBM、微軟的合作關系時,他說: “IBM與金蝶是非常緊密的戰略投資伙伴關系,合作潛力非常大。”有IBM雷曼“中國投資基金”董事合伙人、IBM大中華區副總裁吳寶淳一起在專訪現場,他顯然是不好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頗有意味的是,IBM協助浪潮在浪潮泰安研發基地建立中國第一個SOA卓越中心實驗室的事,在對外宣傳方面,IBM表現得高調、積極,而浪潮方面卻是異常低調,這與2005年微軟注資浪潮時,浪潮大張旗鼓的宣傳基調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有業內人士分析,“浪潮顯然是不想引起微軟的不滿。”
該人士分析,國際巨頭的拉攏戰給國內軟件企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如何利用好機會,玩好平衡術是關鍵。
在浪潮高級副總裁王興山看來,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只選擇一家合作伙伴。“最終要尊重用戶的選擇,我們不可能只采用一家的平臺。”王興山說。在平臺的選擇上,浪潮也是走雙平臺路線,與IBM和微軟同時保持合作。
除浪潮外,用友也同時與IBM和微軟保持著戰略合作關系,用友的中低端產品是基于.NET平臺開發的,而高端產品則基于JAVA的開放式平臺。“軟件業是一個多極的世界,用友的策略是采用多平臺、多廠商合作策略,不會把產品拴在一個技術廠商身上。”用友副總裁鄭雨林表示。
對于國外巨頭以資本方式投資參股中國軟件企業,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擔心: 這些領先的中國軟件企業,可能會難以拒抗強大的資本實力,而最終被這些巨頭所控制或吞并。用友集團總裁王文京曾在多種場合表示他的擔心:最具挑戰的不是國際巨頭對中國市場和人才的爭奪,而是資本上的蠶食和誘惑。以前曾有傳聞說,微軟打過用友的主意,欲用10億美元收購用友。
“國際軟件巨頭的野心顯而易見,中國企業在選擇參與全球整合的同時,必須時刻警惕。”一業內人士說。
“利用好別人的資源,真正強大起來才是根本。”曹開彬在談到中國軟件企業如何把握好全球的整合時說,“利益是‘婚姻’的基礎,實力則是合作中制衡的資本,要平衡好聯姻而不是跟著別人走,就要找準自己的方向。”
在采訪中,金蝶、用友、浪潮的高層對此問題的回答也高度一致: 為了自己做大做強。徐少春透露,金蝶引入戰略伙伴的三大原則就是對公司長遠發展有利、不謀求控股、繼續走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之路。“這是談判的基本原則。在以后的資本運作中,金蝶還是會堅持這一原則。”徐少春堅定地說。他在發布會重申了金蝶的長期目標: 全面超越在中國的所有競爭對手,成為亞太區ERP市場的領導者,成為世界級的軟件公司以及電子商務的平臺公司。
而在2007年初,用友在新三年戰略發布會上,王文京誓言用友2010年進入全球軟件業50強,成為世界級的管理軟件廠商。“堅持自我主導非常重要,這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根本。”鄭雨林強調。
王興山也表示,務實推進合作,做好自己最關鍵。浪潮與微軟結成戰略聯盟后,來自美國總部西雅圖的兩名微軟架構師派駐浪潮濟南總部達一年之久。除了對微軟的技術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借鑒外,浪潮還學到了企業運營管理的寶貴經驗。
中國軟件企業能否在與國際軟件巨頭的競爭與合作中成長壯大起來?誰會成為世界級的管理軟件廠商?目前結果不得而知。但全球整合的不可避免的趨勢是集中度增強、優勝劣汰。“新一輪的整合更加殘酷,也會呈現兩極化結果,要么被消滅掉,要么越活越強。”王興山說。只有增強實力,才有產業整合的參與權和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