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正式實施。屆時,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將統一為25%,但對外資有一個5年的過渡期。此前,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為24%或15%,合資企業為17%,而內資企業為33%。
“兩稅合一”政策將減輕內資企業的稅收負擔,使得內資企業獲得與外資企業公平的競爭機會。尤其是對本土電子信息企業來說,降低稅率可以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投入自主創新,從而使本土企業的競爭力有所提升。
但是,新稅法中有哪些條款直接影響到電子信息企業?還有哪些名詞的概念、界定標準尚不清晰?在6月7日的第21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發布暨2007年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升級工作會議上,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經濟調節處處長張春生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新稅法的三個“有利于”
首先,“兩稅合一”有助于鼓勵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研發體系。新稅法第30條第一款規定,“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這一條款,已經在《國務院關于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技術創新有關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中落實并實施。
前者的第二條規定:“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前抵扣力度”,允許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足部分可在5年內結轉抵扣。后者的第一條規定,“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技術開發費,按規定予以稅前扣除”。
第二,新稅法鼓勵創業投資發展,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新稅法第31條規定,“創業投資企業從事國家需要重點扶持和鼓勵的創業投資,可以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抵扣應納稅所得額。”《財政部等部門關于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創業投資企業,可按其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第三,新稅法規定了境外收入抵免,有利于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活動。新稅法第24條規定,“居民企業從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外國企業分得的來源于中國境外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外國企業在境外實際繳納的所得稅稅額中屬于該項所得負擔的部分,可以作為該居民企業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稅稅額,在本法第23條規定的抵免限額內抵免”。
兩點爭議尚在研究中
目前,電子信息企業非常關注新稅法的實施,業界對新稅法爭論較多的主要是兩點,一是,新稅法第28條第二款規定,“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那么,高新技術企業又該如何認定?信息產業部也在進行相關的調研。二是電子基金等財政基金對企業的研發資助是否屬于應納稅收入? 關于這個問題,業界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財政基金對企業的研發資助屬于政府補貼,是企業收入來源之一,應納所得稅;另一些人認為,政府補貼是來源于稅收的,不應再繳納所得稅。
類似的細節問題,都對新稅法的具體實施有著較大的影響。信息產業部相關領導表示,將認真研究新稅法,提出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同時,也將配合有關方面的調研工作,提供翔實、準確的基礎材料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