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發布,營業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比上屆增長了16.9%。但亮點背后仍存問題。
6月7日,第21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發布暨2007年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升級工作會議在沈陽召開。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司長周子學、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許勤司長等出席了會議。
本屆百強企業呈現出兩大亮點,一是百強企業的營業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1236億元,比上屆增長了16.9%,占全行業總量的23.7%; 二是百強企業的榜首——聯想營收為1389億元,已基本上達到財富全球500強的進入門檻,離信息產業部2003年底提出的大公司發展戰略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然而,在亮點的背后,電子信息產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百強企業仍然處于大而不強的境地。
縱向看 總量增加迅速
在當天揭曉的第21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名單中,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以年營業收入1389億元繼續位列百強企業首位,海爾集團公司營業收入1080億元列第二位,華為、京東方、美的集團分別位列第三、四、五位。
本屆百強企業的經濟集中程度繼續提高。其中,排名前10位的企業營業收入之和達6035億元,占百強企業總量的53.7%;利潤總額28億元,占百強企業利潤總額的12.7%;上繳稅金167億元,占百強企業總額的47.7%。
在研發投入上,本屆百強企業2006年研發經費投入434億元,比上屆增長21.1%; 其中,研發投入占企業營業收入比重超過5%的企業有21家,比例最高的華潤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達到了43.6%。
百強企業中單一的國有經濟成分在逐步減少,集體及民營企業數量穩步上升。本屆百強企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55家,較上屆減少4家;集體及民營企業達到45家,其中民營企業從2000年不到10家增加到本屆的27家。
信息產業的結構調整也在逐步推進。在2006年的百強企業中,元器件類企業46家,利潤貢獻率為42%;通信類企業13家,利潤貢獻率為31%。百強企業積極參與了下一代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信息家電、集成電路、軟件、新型顯示器件等高技術產品的發展。
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認為,新一輪的結構升級給我國企業的跨越和趕超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百強企業應該加快實施企業發展的戰略轉型,注重差異化發展;注重科技創新,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發展節能環保產品,帶動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橫向看 結構調整難題待解
在總量上升的同時,百強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卻在下降。本屆百強企業共實現利潤223億元,只占全行業的11.9%,營業收入占行業總量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50%左右下降到去年的24%; 銷售利潤率由2000年的6.55%下降到去年的2.09%,且利潤總額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同比下降了4.64%。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依然面臨著結構性調整和突破的難題。
首先,對外貿易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對出口依賴程度過高。本屆百強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970億元,比上屆增長21%。雖然行業的貿易順差達到了762.4億美元,但我國出口產品以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服務貿易比例低的整機產品為主,進料加工貿易出口所獲得的收入占行業總量的47.9%。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已經進入微利階段,利潤大頭都在外商手中,信息產業的增長方式必須向集約型轉變。
其次,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基礎產業相對薄弱。2006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含微電子組件)共857億塊,計1055億美元,從2004年起就超過石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產品。目前,我國生產的一般產品,如彩電、手機等整機產品幾乎全部過剩,企業主要市場競爭策略仍停留在降價銷售階段,效益逐年下降。而高端服務器、高端路由器、關鍵元器件、平板顯示器件等基本依賴進口。
第三,軟硬件產業比例倒掛。2006年,我國軟件產業在全球軟件市場中所占份額不到6%,國軟件產品出口約60億美元,不足硬件出口額的2%。自1998年以來,我國軟硬件比例一直徘徊在1∶9的水平,而美國的軟硬件比例為3∶5。
第四,人才結構性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集成電路設計、軟件工程、關鍵元器件的研發人才十分短缺;高層次、復合型、德才兼備的管理人才比例較低;從事制造工藝的專門人才嚴重不足;具有大公司經營才能、善于進行資本運作的國際化人才匱乏。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和人才結構性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
此外,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也對信息產業的結構升級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隨著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我國企業的低成本優勢不斷衰減。以2006年為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總額3640億美元,人民幣實際升值3.1%,扣除來料加工貿易、進料加工貿易中的進料部分,保守估計,全行業因匯兌損失導致利潤減少約為220億元人民幣。
上述所有問題,都指向了一條出路,那就是依靠自主創新,加快結構調整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