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到,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這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全新提法,業界認為,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讓群眾擁有資本收入,體現出黨中央對合理提高人民群眾多樣性收入、合法梳理民間資本,有效提升公民個人資產價值的重視,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非凡的意義。
財產性收入不是直接勞動所得,而是居民家庭通過私人財產獲得的增值收益。低收入制約著財產性收入,而在個人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財產性收入又是公民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
中國已經邁進小康社會的門檻,黨的十六大以后,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已見雛形,中國正處于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在絕大多數人都已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后,人們勞動所得的富余資金,必然要變為銀行存款、有價證券、房屋、車輛、收藏品等動產或不動產。這些財產又必然在投入與產出的過程中實現升值,這就是人民群眾最直觀的財產性收入。資料顯示,當前居民儲蓄在15萬億元左右。到今年10月初,滬深兩市投資者開戶數超過1.2億戶;基金資產凈值總計已超過3萬億元,基金投資賬戶數超過9000萬個。全民理財的現象說明,財產性收入對中國人越來越重要。
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為普通百姓的財產性收入提供了基本保障和先決條件。國家創造條件讓他們從最根本的方面參與到經濟發展當中,成為各項經濟活動的主體之一,除了勞動報酬以外,還有機會得到經濟事務總成果的分享,無疑是最美好的事情,也是遏制和解決貧富分化的根本途徑。但從更具體的方面來說,為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創造條件,最重要的是加強法治、豐富投資品種和渠道,進而完善財產性收入的市場環境。
中國的普通百姓正處于投資的沖動中,由于相關知識儲備不足,很大一部分人對于資本的認識還相當膚淺,他們有風險意識,又缺乏抗風險能力。如果沒有一個法治化監管的資本市場,這些人的資本投入很可能不是得到財產性收入,而是將財產輸光。
近年來,非法集資現象以民間借貸的方式時有出現,也屢禁不止,上當受騙者多為擁有一定財富積累、急于獲取財產性收入而又缺乏專業常識的普通百姓。在股市上,一個“帶頭大哥”就可將虛擬的信息操縱上億元資金,那些在資本江湖詭異行走的老手們,自然更具有危險。很明顯,個人對資本市場風險的防范一定離不開國家提供的法治環境,而被一個法治化監管的資本市場,也一定是在保護資本的合法流動以及資本投入者資本的安全。
中國的資本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以銀行儲蓄為資金源頭的民間資本,除了在各類儲蓄及債券品種中被動升值,其它主要流向就是股市、基金、房產、外匯和收藏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也就意味著要拓展投資渠道,豐富投資品種,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投資機會。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進入海外市場的渠道或基金和保險市場的分流,滯留不暢的民間資本,于國于民都是一種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