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百草園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共同的感受:不過如此!接著便是有些失落。課本上讀到的百草園是那樣的優美、那樣的神奇,是那樣的令人憧憬;而在真實的現場卻無法感受到文字所描繪出的神韻。為什么文字與真實景致會有那么大的落差呢?究其原因,我想除了我們沒能像作者那樣,對它懷有深深的情感之外,最主要是作者描寫景物的時候進行了動態處理,致使其筆下的景物生動化,情趣化。我們今天在百草園看到的景物,是靜態的景物,而作者寫這里面景物的時候,穿插進了很多動態的東西,包括活潑好動小男孩、伏著的黃蜂、直竄向云霄的叫天子、蟬鳴、蟋蟀;很多好玩的活動:翻斷磚、按斑蝥的脊梁、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鳴蟬長吟、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斑蝥拍的噴出煙霧。作為游玩者和印證者的我們到這里是已經基本無法領略到這些情趣盎然的東西了,讀不到想象中的味道,有了失落也就很好理解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這些語句和內容都抽掉,這段文字還有這樣的魅力嗎?
日記就是記錄生活與個人心靈軌跡的載體,自然免不了要去生動地表現生活。但是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同學聊侃的時候口若懸河、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到了一拿起筆就直皺眉頭,生活的豐富多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不能將生活還原為真實的生活,不知道如何從哪里下筆去表現絢爛多姿的生活,最明顯的是畫面意識不強,缺少一個或者幾個生動的場景描寫,所寫的東西是平面的,呆板的,而非立體的、生動的。這里我介紹一個方法,那就是充分運用動態描寫,以表現一個盎然生機的畫面,一句話:動感日記,文采斐然,精彩無限。
那么如何用動態表現畫面呢?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畫面不能只有靜物,更要有“動”物(當然包括人)參與,以免單調、枯燥。像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不但有“竹”“桃花”“春江水”“蔞蒿”“蘆芽”這些相對靜物,而且還寫了“鴨”“河豚”,畫面頓時“動”起來,一幅生機勃勃,充實優美的春天畫面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秦牧的《黃金海岸》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海濤拍擊巖石和沙灘的聲音永無休止地喧響著。幾乎像一條白線似的浪花從遠處奔騰而來,猛碰到岸邊,發出富有韻律的激濺的聲音,然后迸著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間。后面一排浪花又緊接著追逐上來…… ”作者在這里寫“海濤”“浪花”的“拍擊”“喧響”“激濺”“追逐”,畫面感極強,緣于生動,我們似乎也就在那壯觀的海邊。再如“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里如果沒有“牛羊”,這個句子的意蘊就要遜色多了。
例文1
莊園速描
3月18日 陰
一只鴨沖出木門,“嘎嘎”地叫著,挪著雙蹼直奔莊園弋湖。
“站住!”傳來一聲幼稚的聲音。原來是小男孩,他大約想和鴨子玩,結果卻把鴨子給嚇跑了。到了湖邊,鴨子輕輕墊起雙蹼,翅膀拍了幾下,拖著略顯臃腫的身子跳進了水中。平靜的水面頓時蕩開了一圈圈的漣漪。水草邊正休憩著的小龍蝦顯然受了驚嚇,小尾巴微微一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荷花上的蜻蜓也飛快地盤旋而去。看著漸行漸遠的鴨子,孩子氣得直跺腳,隨手撿起身邊的一個泥團,朝鴨子扔去。“咕咚”,石頭落入了水中,濺起一陣水花,而鴨子呢?一路回望,一路“嘎嘎”叫個不停,似乎在嘲笑孩子呢。等游到遠處,時而抖抖修長的脖子,把頭埋進水中;時而又躍出水面,呷呷嘴,漱漱口。完了,又啄啄羽毛,揮揮翅膀,好不愜意!還沒等你看仔細,它又“嘩嘩”地劃著水,昂首挺胸地向前游去了,留給男孩的是一道長長的波紋。
作者描寫莊園弋湖時用特寫般的技法將鏡頭對準了湖里的一只鴨子,通過細致生動的描寫,可以說是一只鴨活了一個湖,這就是動態描寫的魅力所在。
二是要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即使不動的我們也要可以根據已有的生活體驗讓沒動的也動起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荷花本該是靜止,作者借用傍晚的微風讓荷花“動起來”,“顫動”“閃電般霎時傳過”美妙傳神,相比靜態地描寫,更富味道。再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繁茂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靜謐的感受,后一句寫清澈的山澗泉水依著石頭潺潺流過,我們似乎都能聽得到其淙淙的聲音,美妙無比。所以我們平時在描寫景物的時候不妨用輕風把樹枝搖曳,用扔進的小石讓湖面蕩起漣漪等等,即讓景物更生動,也讓內容更豐富。當然,這有個前提,那就是要借助你豐富的想象力。
例文2
河塘春色
2月27日 晴
河塘里的浮萍擁擠在一起,荇草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夕陽就這樣斜斜地照著。風乍起,吹散了連日的陰霾,也吹皺滿池碧波,銀片晃個不停。水鴨成群結對、浮著綠水而來,撲閃兩下,又徑自擁著大部隊游向蘆葦深叢,幾聲之后便再也沒了影蹤。伴著還有的些許寒意,任由得蘆葦歡唱,直唱得夕陽沒入山里,喚醒一彎明月。
清輝瀉滿了偌大的河塘,夜靜得深沉,濃得莊嚴。一星漁火影影綽綽,一片歌聲若隱若現。回頭細看,一葉竹筏已從蘆葦叢中緩緩而出,漁夫手里的長蒿一撐,一劃,便是一道優美的弧線,月影下,卻顯得分外清楚。也難怪歐陽修筆下“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了。竹筏一頭扎入夜幕之中,留下河面一波長長的水痕,不肯平息。好一個“春江花月夜”!只是少了點花,我這樣遺憾著。
淡淡的文筆,淡淡的意境。作者巧妙地借助嬉戲的水鴨、歡唱的蘆葦、緩緩而出的竹筏乃至漁火、歌聲這些動態景物讓夕陽與清月下河塘顯得清幽別致。
三是要多種感覺參與,構建立體畫面。讓讀者不光能看到形與色,更要讀者嘗到味、聞到香、聽到聲,這樣文章就豐富起來了。如張曉風的《春之懷古》是這樣開頭的“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在這里,不但動感十足,而且巧妙地調動起各種感官,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我們聽到聲音,還似乎看到融化的雪兒就像一個可愛的孩子,實在是太優美了。
例文3
竹海即景
10月5日 晴
汽車來到山腳下,抬眼望去,雖然已是深秋,但眼前整個一片綠。從山頂到山腳,除了墨綠的竹子,好象什么都沒有了。就如一條綠色的大毯子,從天上直鋪下來。山腳下這塊難得的空地,已經聚滿了人,大包小包堆了一地。有人忙著合影留念;有人拿起攝像機,就再也放不下來;有人干脆枕著手仰躺在草地上,似乎從來沒有這樣放松過…… 這時,一陣涼風迎面而來,把竹海從這頭橫著翻到那頭,讓我第一次見識如此蔚為壯觀的竹浪。
我深深地被這大自然的造化給陶醉了。看完竹海,踩著簌簌作響的落葉,沿著蜿蜒的小路向另座山腰進發。也許是少了些葉子為它們隱身,受驚的鳥兒紛紛從光禿禿的枝丫中飛將起來,一時間,鳴叫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轉過幾道彎,便來到著名景點——腰泉,果然名不虛傳,只見一股碗口大小的的清泉從陡峭山腰處噴瀉而下,縱身躍入眼前的小潭,濺起無數玉珠,撒落到潭邊的草葉上,玉珠順著葉脈緩緩地滴落下來。滴到葉尖處,晶瑩剔透,異常閃亮,我蹲下身,想伸手去接,它卻調皮地跳混進碎沙里不見了。
竹海本來就很美,但是作者很好地把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結合在一起,有了游人,有了鳥鳴,有了竹浪,有了噴泉,甚至有了調皮的玉珠,讓偌大的竹林不只再孤單,竹海自然就更美了。
四是要適當地運用一些修飾語。如“葉子中間,有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正如明珠,又如星星,又如美人。”初看一下,這里有描述,有比喻,還不錯。但是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很直白,這樣的筆墨,只寫出了事物,而沒有具體地描寫出物態。如果能抓住景物的特性稍加修飾,用上一些合適的修飾語,蘊味就不一樣了。請看朱自清的原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與前句相比,后句用了“層層”“零星”“點綴”“裊娜”“羞澀”“一粒粒”“碧天里”“剛出浴”等一系列貼切的修飾詞,文字優美,文章的厚重感自然就強起來了,所以我們讀到的不單單是精美的語言本身,而是一個極其優美的畫面。
這也就告訴我們,寫景狀物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動態化處理:讓它動感十足,情趣也就自然而來了。
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大道南端慈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