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Addle撰文:Addle圖片:IC TPG設計:Billy
海洋。是男人的血脈。
是藏在心底的一個征服夢。
雖然所有親近它的男人都會說:
海洋,永遠是無法征服的。
1潛水篇

潛。幽匿美。
電影《碧海藍天》里說:
——潛水痛苦嗎?
——很痛苦。
——為什么你還要潛水呢?
——潛水的痛苦在于,當我身處海底時,會找不到讓自己浮出水面的理由。
海洋是一個永恒,永遠幽靜地存在在那里。
早在2800年前,美索布達文化全盛時期,阿茲里亞帝國的軍隊就運用羊皮袋沖氣,由水下攻擊敵軍,這也許是關于潛水的最早紀錄。
距今1700年前的中國史書 《魏志倭人傳》中,記載有海邊漁夫潛到海里捕魚的場面描寫。
到了1720年,一個英國人利用一只訂做的木桶潛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進行海底打撈。
今天職業潛水的前身,則要算160年前英國的郭蒙貝西發明的從水上接幫浦運送空氣的機械潛水, 1924年日本開始使用玻璃做潛水鏡,并利用幫浦從水面上吸取空氣,這就叫“面罩式潛水器”,是水肺潛水器材的前身。就在這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潛水器潛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地撈起沉船八阪號內的金塊,震驚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了一種特殊軍事用的“空氣罩潛水器”,采用的是密閉循環式,并有空氣瓶的裝置。二戰末期,法國開發了開放式“空氣潛水器”,1945年前后這種潛水器在歐美非常流行。
與其他海上運動相比,潛水有著無與倫比的不可替代性,它用人的身體作為膜拜的容器,完全融入到海洋的身體里。
譚曉龍:潛水的快樂在于人
北京潛水人俱樂部發起人。從事銀行業。擁有國際潛水證最高級別——CMAS-CUA 3 Stars(三星級教練員) ,和休閑潛水員最高榮譽——專業潛水教練協會PADI MSDT(名仕潛水員訓練官)。
譚曉龍第一次看見海時才幾歲,他說自己完全沒有印象,直到多年后再次看見海,聞到空氣中濕潤腥鮮的味道,才覺得童年記憶中的某個隱秘點被挖掘出來——原來自己從來未忘記過海洋的味道。
他對潛水最早的記憶就是小時候看見海邊有人“碰海”——這是青島當地話,意思就是人憋口氣一下扎到海里去撈海產,小小年紀的他只覺得神奇。等他自己真正第一次體驗到潛水,已經是在1995年前后了——潛水在當時還是一項昂貴而稀少的運動。
學成后俱樂部組織出海,當時滿心興奮的譚曉龍完全沒有想到,這次潛水完全影響了他之后的潛水觀念。當天去的時候,船上大人帶小孩一共有三十多人,船老大喝了酒,而且當天風浪很大,根本靠不了岸,最后這次出海沒有潛成。雖然直覺告訴他這種狀況確實潛不了,但并沒有意識到問題有多嚴重,直到教練事后說了一句話:“我當時在船上一手抓一個孩子,萬一出事,我還能救倆孩子。你們,我就管不了了。”這件事情深深改變了譚曉龍的很多看法,包括用什么態度去潛水,如何看待潛水,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自己。
因為這件事,譚曉龍和幾個朋友決定自己玩。只是事情一旦自己操作,就發現困難重重,特別是在安全方面——當時國內還找不到幾家正規的潛水俱樂部,也找不到相關資料,于是譚曉龍就托朋友從國外帶相關書籍回來研究,找正規教練來教授相關規則,隨著那幾年的積累,慢慢大家開始找尋到潛水的樂趣,漸漸知道為什么有時候水清有時候水渾,為什么有時候水流很大有時候又很小,什么季節刮什么樣的風,不同水溫有不同觀賞生物……那幾年他們經常自己帶著加起來幾百公斤的設備,連夜開車去北戴河、青島、煙臺或者大連,然后迎著初升太陽下水。即使身體疲憊到極點,但是心靈完全放松到另一個空間。
即使小心謹慎,但畢竟缺乏經驗,依然發生了許多觸動譚曉龍的事情。“有回我們去潛水,下水沒多久教練就過來打手勢要我上去——水實在太渾了,這時兩個潛伴正好從我身邊游過,我伸手去抓他的腳蹼,沒抓住。結果等我們出水上船很久了,估計氣瓶里應該完全沒氣了,他們都沒有上來。當時大家一直呼喊他們的名字,我一再下水尋找,可是水太深,能見度只有1米。我心里特別悔恨,想著當時怎么就沒有抓住他?如果那回他們真出事了,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潛水了。幸好,都平安無事。”這幾年里他得出了一個最重要的結論:“要想有機會下次還玩,那么這回就一定不能出事。要想不出事,前提就是你必須都懂,并且一定要照著去做。”這也是譚曉龍后來去考教練資格的原始動力。“其實這么多年下來,我發現休閑潛水的風險非常小,而所有的風險,都來自于你自己,看你自己是不是遵守制度。我剛到銀行工作的時候,帶我的師傅對我說過:‘銀行的每條制度,都是拿錢買來的。’同樣,潛水的每條制度,都是拿命換來的。我不希望大家拿命去證實這些制度是否正確。”
當然,潛水最重要的基調仍然是快樂。譚曉龍最近一次策劃的大型活動是和俱樂部同伴一起去斐濟看鯊魚,“潛水經常會碰見鯊魚,它絕對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危險,一般是彼此相安無事,如果它表現出對你感興趣而靠近你,只要你不緊張不往回跑,用相機或堅硬物體碰一下它的鼻子,因為鯊魚的鼻子很敏感,它們一般會很快離開。”這回斐濟看鯊魚的潛點很有名,不同類型的鯊魚在不同海域游弋,譚曉龍帶著俱樂部成員就在海里指定區域看鯊魚。有意思的小插曲是,后來有人問譚曉龍:看鯊魚沒被咬嗎?譚曉龍回答說被咬了啊,不過不是鯊魚。“其實相比鯊魚而言,海里更容易攻擊人類的是尼莫——《海底總動員》里的小丑魚。它們和海葵是寄生關系,領土意識很強,一旦認為你侵略了它們的領地,就會飛快沖出來咬你一口。那天看鯊魚的指定地點就有很多海葵,我們眼睛看著鯊魚,腳下卻不停的有小丑魚沖出來咬人,最后大家都不看鯊魚,都逗它們玩了。”
譚曉龍最遠到過的潛水地點是紅海,那次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海豚的零距離接觸。“我們在紅海呆了7天,有天我們到了紅海一個潛點,一大早就聽見外面有人大喊:‘海豚!’所有人全都從床上跳起來跑到船尾,有的人還穿著睡衣呢,就直接跳到海里去了。那天的海豚特別多,在礁盤附近聚集了十幾條,附近所有的船全都圍過來,大家興奮壞了,歡呼和笑聲不斷,后來我們發現如果帶潛水設備,海豚就會躲很遠,于是大家改用浮潛設備,慢慢跟海豚一起游,它因為好奇會過來看你,近到你可以輕輕觸摸到它,近到你感覺原來人、動物和環境真是可以如此融洽。那天大家都玩瘋了。”
雖然有這么多絢爛多姿的潛水回憶,可是譚曉龍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剛學會潛水,沒什么好地方可去的年代,“當時所有設備都要自己千里迢迢帶著走,那時候出去玩一次,不算氣瓶和配重,每個人都要負重20公斤。有一次我們大清早到了青島潛水,反反復復裝卸幾百公斤的行李和設備,好不容易到了海邊,精疲力盡穿好裝備——潮水變了,海里變得很混濁,壓根沒法潛水。雖然費盡力氣最后卻一無所獲,但是大家卻很開心,當時條件很艱苦,大家設計路線,打車票,齊心協力搬運設備,那種互相團結幫助讓過程也變得趣味盎然。”
他說,“潛水只是運動的一種,最終是通過潛水,讓人與人的關系變得更和諧。”

2游艇篇
艇。逍遙游。
游艇從誕生之日起,就流淌著貴族血液。
1660年,當英國查爾斯二世繼承王位時,人民呈獻的禮物當中有一艘狩獵用船,名叫“YACHT”,這也正是今日 “游艇”一詞的英文語源。在17世紀之前,船只都以實用性為制造目的,自YACHT誕生后,才開始有了游樂用帆船,所以查爾斯就順理成章成為游艇的始祖。
等到了18世紀,英國及歐洲的王公富豪競相以帆船來標榜自己的品位,展露自己的財富,一時蔚為風氣。現在,狹義上的游艇多指配有馬達的現代游艇,世界游艇產業的產值每年已達400億到500億美元。
游艇俱樂部和游艇一樣重要。這種俱樂部興起于18世紀的英國,早期是為達官顯貴中的船舶愛好者提供的一個船只停泊、修繕、補給的小船塢。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小船塢的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地演變成一個社會上層人士的聚集地。原有的簡單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娛樂、社交、商務等多方面的需要,于是,一個集餐飲、娛樂、住宿、商務、船只停泊、維修保養、補給、駕駛訓練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游艇俱樂部雛形應運而生。游艇俱樂部于二戰后在西方發達國家蓬勃發展起來。
就如同歐洲最大的豪華游艇制造商之一的法拉帝的執行總裁Fulvio Dodich經常說的一句話——“游艇就是富人的大玩具”。
施軍:學會享受無為狀態
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總設計師;
深圳市船舶行業協會會長,研究國際游艇市場20幾年,對游艇有獨到見解。
從小在內陸長大的施軍第一次看見海已經是18歲,在北方的一個小漁村。“那時看見的海并沒有想像中碧海藍天的浪漫感覺,但是那種陸地無法比擬的浩瀚廣闊,依然讓我很震撼。”當時他并沒有想到,多年后自己不但開游艇,而且還設計和建造游艇。
今年施軍和幾個私人股東已經在設計和建造一艘商務級別的游艇,年底竣工。它造價幾百萬,凝匯了豪華游艇的理念,有強大的自航能力和抗風能力,娛樂居家的功能也很全面奢華,它就是一個游動的商務平臺,用來招待朋友和客戶。“因為游艇作為一個放松的場所,最迷人的地方還就在于它有多種參與方式,你可以開著游艇出去,然后靜靜海釣,或者游泳、潛水、沖浪,又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靜靜發呆。”
在他這里定制游艇的群體消費價位一般在40萬-60萬左右,定制這種價位的人多是為了出海潛水或者海釣。而一般如此價位的游艇,如果拋開碼頭停泊費用,只是純用于維修保養方面,大約在3萬元左右。
對于第一次購買游艇的人而言,施軍原則上是不建議盲目購買。“游艇有很多種類,不同的種類適應不同的需求,你得選擇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船只,同時想清楚自己需要怎樣使用船只。國內的二手游艇市場還沒有建立,所以可以忽略,可以先加入游艇俱樂部,通過租賃以及和俱樂部友人交換游艇來熟悉各種游艇的功能,然后再挑選適合自己的那款,是比較穩妥的方式。”
多年的海上生涯讓他感受海洋與陸地最大的區別是——自由,“這正是海洋的魅力精髓所在。你可以在海上任意馳騁,拋開都市的喧囂與鋼筋水泥的沉重。”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這樣純粹的海洋樂趣的,經常有人問施軍:我開著游艇到海上干什么?
“我曾看過一個故事,有個人每天都去海釣,可總是空手而歸。于是其他人都問:“你去干什么?”他回答 :“我就是喜歡坐在那里釣魚,釣得上或者釣不上都無所謂。”其實在海洋里就是需要一種灑脫和隨意的心態。只有充分照顧到心靈的放松,你才能真正享受到海洋的樂趣。”
駕駛游艇依然存在來自海洋的挑戰,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因素。“大海只能用神秘莫測來形容,你行駛其中,如何應對大自然的變化,以及如何克服由之引起的恐懼感,是所有航海人都需要反復鍛煉的基本素質。其次是體能上和技能上的持續鍛煉和保持,在危急時刻,強壯體魄和嫻熟技能是與死神討價還價的最基本籌碼。”
有一回施軍要趕在臺風來臨前,穿過臺風區域把港口的一艘游艇駕駛到安全區域停放,途經過臺風即將來臨的海域時,大海變化的詭異景象他從未見過:“我先穿越一片像鏡子一樣平靜的海域,海域寂靜得好像被密封了一樣,沒有一絲風,也沒有任何聲音,穿過這段,馬上就進入風浪區,不過因為當時風眼離得還很遠,所以風浪也就3米多,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我加足馬力穿越了好幾段這樣重復交替的海域,誰知平常充足的油量,因為加速和抵抗風浪阻力耗油量大增,駛到中途居然沒油了!而且那天駕的游艇還沒有裝定位導向系統,我只能憑借隱約可見的岸上建筑來報自己的方位。當時最害怕的是游艇沒有動力,完全無依無靠,不知道會隨波逐流飄到哪里,甚至撞上礁石。我一直頻繁地在和附近海域居住的朋友聯系,然后他們根據我的模糊描述,展開快速的地毯搜索,等找到我,已經是1小時以后的事情了。”
說話間施軍語氣淡然,似乎訴說的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

3帆船篇
帆。馭風行。
5000年以前,當原始祖先以木排為船,樹葉或獸皮為帆的時候,不會想到他們用以捕魚維生的簡陋工具,有一天成為改變世界歷史的決定性因素。
當然,這一偉大的帆船時代遠在16世紀至18世紀,在此之前,帆船還潛伏于歷史的帷幕后,它出現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古埃及的陶罐上:當時的古帆船桅桿豎在船首部分,說明它只能在風從后面吹來時才能使用;它也出現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羅馬詩人韋吉爾的敘述詩里,這是用帆進行比賽的最早文字記錄。
帆船對于制海權的重要性逐步展現。最早出現的雙桅帆船是腓尼基人制造的,在很長的時間里,腓尼基人就是靠著這些性能優越的帆船而壟斷了地中海的海上貿易。
古羅馬三角帆出現在公元11世紀,是古羅馬人從阿拉伯人那里學到的一種帆船制造技術。在此基礎上,15世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們,發明了一種叫\"卡拉維爾\"的船,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探險時使用的船只,都是從這種船只演變來的。它們和航海家、海盜和皇室一起見證了輝煌冒險的大航海時代:大片水域和大陸被發現和征服,數不清的黃金白銀、絲綢瓷器、以及茶葉香料頻繁往來于海洋,同時頻繁出現在海洋里的還有野心和鮮血。那是最能滿足男人冒險欲和征服欲的時代。
那是帆船的時代。
翟墨:帆船。家。
航海家、藝術家、探險家,1968年生于山東。2000年2月至2001年8月,自駕帆船環新西蘭一周,考察當地土著文化并舉辦畫展。2001年至2002年,駕船遍訪南太平洋諸島國。2003年3月18日至5月10日,完成環球航海第一部分“中國海疆萬里行”。
30歲之前,翟墨的人生軌跡中都沒有帆船的影子。
這個后來被稱為“中國環球航海第一人”的人,當時以為自己的一輩子就只是繪畫。
直到2000年。
當時他在新西蘭國家藝術中心舉辦油畫展,同時給當地電視臺拍航海專題片,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挪威老航海家。翟墨問他去過多少個國家,這位老人略沉思:“我不記得了,不過我已經繞地球轉了一圈半了。”
這淡泊中隱藏的驚心動魄撼動了翟墨,這從未接觸過的生活方式,契合他血脈里隱藏的一切:探險、自由、孤獨、流浪、廣闊、深邃……他沖動地把所有積蓄都掏了出來,到離奧克蘭4個多小時航程的一個小島上,花40多萬元買了一艘8米長的無動力二手帆船——當時他甚至不會開帆船。
“是船主幫我把船開到奧克蘭,船主就是我航海的啟蒙老師”。當4個小時到達奧克蘭后,翟墨基本掌握了駕駛帆船的技術,就把自己的所有東西都搬到了船上,一直到今天。
“風暴、巨浪、暗礁、鯊魚、斷糧少水,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要面對什么,對于在海上的人來說,沒有最危險的時候,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遇見最危險的那回,也許就是到了交付生命的時候。”
巨浪是海上最常見的危險。南太平洋環行時,翟墨遇到了11級大風,10米高的巨浪把帆都撕成了一條一條的,海水呼嘯著砸下來,幾乎把翟墨跟帆船打了個人仰船翻。海水拍起來的巨浪不斷地擊打著他的前胸后背,使他換不過氣來。天空是黃色的,海面上一片黑灰,恍如世界末日。翟墨繞著帆船一圈死死捆綁上繩子,系在自己的腰間,又自己動手給劃了一個口子的腳打麻藥,然后閉上眼,強迫自己什么都不想……大約3個小時后,浪退了,身高1.85米的翟墨爬出船艙,用盡全身的力量把帆升上了桅桿。“在深海里,只要船不沉沒,都有生還的希望,如果船沉沒了,即使有再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也只能讓救援人員知道有人出事了。”雖然死亡的威脅在航海中無處不在,翟墨卻說“風平浪靜”的航海,沒有任何意義。
與暴風驟雨相比,沒有風浪寓意著另一種恐怖。有回翟墨駕帆船行駛到湯加島附近海域時,一連5天風平浪靜,海面如同鏡面,一絲風都沒有。無動力帆船沒有了風,就好比汽車失去了發動機和汽油,完全無所依靠,只能無助地聽憑海浪帶著船漂到任何地方,比如,撞到礁石上。
也曾經被鯊魚追逐。當時翟墨發現后面10米左右始終有條大魚跟蹤他,湊近看,竟然是一條大鯊魚!夜里,鯊魚借著月光一次次跳出水面,寂靜的海上,一聲聲落水聲充滿著巨大的危機感。鯊魚跟了他一天一夜后才消失,雖然知道鯊魚不太攻擊人類,除非跳到海里去激怒它們,但是當初遇見鯊魚無助恐慌的感覺現在都記憶猶新。
不過一切危機都抵不過來自于自身的孤獨。船上的生活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水下生物帶來的驚奇很快就被單調的操作和體力的透支消磨掉。四周除了水,還是水,只有一個人,一只帆,在浪尖每天沉默著迎接同樣的太陽。“那是比死還可怕的孤獨”,很多航海者常常患上失語癥甚至精神崩潰。翟墨同樣無法逃避這個問題,航海的時候翟墨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睡覺就是開船時的姿勢:雙腿前伸彎曲,雙手前伸,把腿綁在舵上,一旦帆船偏離了航向,帆船就會別他的腿,一下子就把他別醒了。“每次休息一個小時左右就必須醒來一次,否則帆船可能會偏離航向或者遇到危險”,睡眠對他只是一種概念了。
有時翟墨也特別想找個人說話,排解內心的那種恐懼和害怕。這時,他常常會站在船上大喊,發泄一下獨自一人在海上的寂寞和苦悶,或者給自己壯膽。每次航海,他和別的航海家一樣都貼身帶著一把尖刀——“一是用來切削食物;二是萬一碰到鯊魚還能周旋一陣;最后,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在處于無可挽回的險情下,讓自己少受一些痛苦。”翟墨平靜地說。

4帆板篇
板。獨行者。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經常從事帆板運動的人在一億以上。
它很年輕。年輕到你不需要多說什么,直接玩樂才是最真髓的。
帆板運動起源于六十年代末世界沖浪勝地夏威夷群島,是介于帆船和沖浪之間的新興水上運動項目,以一己之力,馭風而行,享受天地間只此一人的速度感。
1970年6月,美國一位沖浪愛好者電腦技師修萬斯設計制造出世界第一條帶有萬向節的帆板,并獲專利權,此后在當地很快興起帆板熱,不久便流傳到歐洲、澳洲和東南亞一帶。如今全球性的帆板熱方興未艾,經過逐步改良,現在標準的帆板包括帶有穩向板的板體、有萬向節的桅桿、帆和帆桿。帆板的原理是利用吹到帆上的自然風力,站到板上,通過帆桿操縱帆使閥板產生速度在水面上行駛,通過改變帆的受風中心和板體的重心位置在水上轉向。因和沖浪運動有密切關系,又稱風力沖浪板或滑浪風帆。
朱濱:速度不是唯一快感。
從事風險投資行業,青島帆板運動專業級發燒友,和朋友組織了利天游艇俱樂部,以專業心態盡情投入海洋運動中,并擔任俱樂部帆板運動教練。
問朱濱第一次看見海是什么感覺,出生在青島的他說沒有感覺,因為“從沒有記憶開始,就已經和大海融為一體了,這也是我最覺得驕傲的一點。”
只是就算如此親近多年,這些并不算真正接觸到海洋,“現在回想起來,以前在青島玩海,只能叫做玩100米的海,這就意味著我們對海洋的認知和接受,只在100米內淺層次折騰。2004年申奧成功之后,青島作為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的城市,大力宣傳帆船帆板這些海上運動。這是我第一次了解原來還有那么多和海洋真正親近的方式。”
朱濱是個運動好手,游泳、登山、滑雪都很精通,剛開始學帆板時,圈里人都說,你怎么學自行車的,就怎么學帆板。意思不外乎兩個:一是要多摔幾次,二是表示帆板很容易學。不過他回想第一次學帆板的經歷,就三個字——很丟人。“當我真在大庭廣眾的海灘上,旁邊所有人都笑著看這大老爺們怎么一次次連板都站不上去就翻到海里時,那種窘迫感到現在都記得。”
不過就如同帆板圈的人說的那樣,朱濱很快就學會了帆板。當他乘著帆板滑翔時,覺得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當時的感覺:天人合一。“帆板是完全無需外在動力,只借助風力的運動,而且和海洋是零距離接觸,你能充分感覺到速度的快感——最關鍵的是這個速度是借助于大自然給你的力量,一想到大自然能合理地為你所用,達到人、板、天、海和風的和諧,這一切都讓人生出人定勝天的豪情來。”
現在,朱濱用“戀人”來形容他和帆板的關系——“它令我有成就感,令我覺得驕傲,沒有它的時候我會思念它,看見它會熱血沸騰。”而玩帆板最需要具備的素質就是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熱情,熱愛海洋,有一顆渴望享受自由暢快的心,才會真正熱愛帆板。任何運動歸根到底,都是人的運動。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從運動中得到快樂,那么就要求你自己本身就是個愿意尋找快樂的人。”
大海因為它太過浩瀚深邃,讓人對它不由心生畏懼,連帶著認為海上運動危險度很高。其實帆板的危險系數比起滑翔或者越野摩托車等來說要低很多,國外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玩帆板遇到危險的幾率,比人碰見殺人鯨的幾率還要低。“如果你一旦遇見自己無法掌握的暗流,遇見漲潮或者退潮,無法避開人群或者礁石等情況時,只要把帆平放到水面,然后抱著板等待救援就好了。一般玩帆板都是俱樂部組織,他們都有支援團隊。”
比起國內,朱濱覺得國外玩帆板的氣氛更自然輕松,也碰過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回在瑞士玩帆板,旁邊有個瑞士姑娘突然就和我飚起速度來——這在我們圈子里很常見,見誰的技術好,兩個陌生人就開始不自覺地比賽。比完后,雖然大家語言不通,不過不妨礙我們一堆人和她那邊一堆人一起喝啤酒——這在我們圈子里也很常見,這樣比完賽后,陌生人往往就成了朋友。”
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玩帆板的經歷是在一個雨天,“有一次開船出海,結果碰到了暴風雨。當時的風有6級,其實玩帆板是有點危險的,但一種沖動涌上來,我踩著帆板就下海了。當時就我一個人孤獨地飛在海面上,四面都是白茫茫的雨幕,耳邊是無盡的水聲,暴雨沖刷在我身上,我在海上箭一樣飛馳,都能體察到水滴打在皮膚上發疼的觸感,那種淋漓盡致的感覺,后來再也沒有過。要知道,當一種感覺完全沒辦法用語言來表達時,說明那種感覺已經深入到心靈中。”
雖然帆板是完全依靠風力才能享受快感的運動,但是朱濱并不認為速度是快感的第一要素,“我的教練教導我的時候曾經說過:能快,從來都不是本事。你開摩托車,把它油門加到最大然后速度最快,任何人都會干。如何在最快的速度下,還能保持最平穩的高水準,以及把速度操控在自己手里,想快想慢完全隨心所欲,這才真正說明你具備操控風的本領,才能體會到帆板的快樂。”
TIPS:
防曬產品的使用。
比起那些聳人聽聞的事故,曬傷其實是玩帆板最應該引起重視的危險。
玩帆板建議穿鞋。
在沙灘上有很多貝殼或玻璃碎片等會割傷你的腳,最好穿鞋。同時,對于一些防滑面較差的板穿鞋有防滑作用。
救生衣必不可少。
在水上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突然起暴風、器材損壞、板體與帆具脫落后漂走,這些情況都有可能使你處于危險中。
事前檢查不能馬虎。
每次都要檢查安全手、腳繩與滑浪板的連接是否妥當,避免下水后連惟一的救命工具也離你而去。
注意天氣預報。
跑板前首先要關注當地的天氣預報,有暴風雨、強風警報的天氣里,大家就沒必要貿然出海了,帆板不是冒險者的游戲。